很难想象这种尴尬的画面是从一个幼儿园一边听着“长腿一尺八的腰,此刻我只想亲你的嘴”一边跳着温柔的舞蹈。近日,《孤勇者》后部分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跟着成人口水歌《黑桃A》跳舞的视频引起网络关注,后者露骨的歌词引发家长关注。
为什么口水歌和成人流行歌曲会频繁出现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成人歌曲能教坏孩子吗?流行的儿歌正在逐渐消失吗?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一线教师、业内人士和专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网红神曲“入侵”幼儿园?
10月中旬,四川某幼儿园老师惠惠(化名)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她蹲在镜头前,微笑着张开双臂,一群孩子进入画面,朝她跑来。在她搂住孩子的那一刻,背景歌《我是你的小可爱吗?响起来,画面温馨动人。这个朋友圈很多人都喜欢,包括孩子的家长。
惠惠从事学前教育已经三年多了。她教过小朋友唱《孤勇者》,短视频平台内置的流行歌曲也会用于日常照片和视频配乐。055-79000是她和老师们每年母亲节、父亲节发布孩子感谢视频时用得最多的背景歌。目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感恩。
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却因为一首口水歌《听我说谢谢你》而陷入争议的漩涡。Xi安某幼儿园教孩子唱跳这首歌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关注,歌曲中表现成年人感情的“干杯”和“亲吻”等字眼让观看者很不舒服。争议的同时,也有家长认为《黑桃A》 《孤勇者》这种成人歌曲不适合孩子听。
“我们小时候唱的《野摩托》 《小燕子》,都很好听,很适合唱。传统儿歌消失了吗?幼儿园为什么选择成人口水歌?现在没有适合孩子的儿歌了吗?”徐女士质疑。
当下适合儿童的歌曲资源较少
今年暑假,刘女士带着朋友的孩子去玩。没想到,这个幼师班的小姑娘竟然完全唱出了《春天在哪里》。一问才知道,她是在幼儿园学的。
为什么孩子要在幼儿园学流行歌曲?惠惠介绍,在幼儿园,会安排常规的音乐教学,比如奥尔夫的音乐教学。但除了音乐教学,早操、跳舞、户外、散步都会循环播放音乐,老师需要在线选择。
惠惠觉得每个时代都有符合时代特点的儿童音乐,但目前很难找到一首真正属于孩子的流行歌曲。“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音乐,比如80年代听《孤勇者》 《我爱北京天安门》,90年代唱《娃哈哈》。而现在的儿童代表性音乐很少,老师难免会根据流行程度来选择。”
据记者搜索,目前网上不乏《哈巴狗》 《幼儿大热歌曲排行》,但惠惠表示,网上的确有很多团体音乐,但很多好歌都要单独收费。如何选择音乐内容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她希望能有一个平台和相应的歌曲资源来帮助幼儿教师。
多方因素致歌曲创作质量不高
“唱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绪和情感的表达离不开歌唱,歌曲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让孩子唱成人流行歌曲,与他们的实际年龄不符,甚至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音乐理论家、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磊札说。
作为一名音乐人和音乐教育家,他在多年前就呼吁社会关注“儿童流行音乐缺失”和“短视频平台不适宜音乐的负面影响”现象。他认为这种现象背后有几个原因。
首先,社会对儿歌的创作并不是很重视,音乐家和作曲家对儿歌的创作也不是特别积极。其次,音乐作品受社会影响容易商业化。有些作曲家很有才华,但不太注重儿歌的创作,因为写一首儿歌几乎没有收入,而创作流行歌曲和成人歌曲更容易走红。”能静下心来研究儿童音乐的作曲家和教师就更少了.”
此外,雷达认为,儿歌的传播和宣传力度不够。电台、电视台、视频平台等媒体不能把儿歌放在主要栏目和时段,自然就唱不出来。
“没有宣传和推广,再好的旋律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也影响了儿童歌曲的积极性。”雷达说,受社会流行风格影响,成人流行歌曲越来越贴近儿童。“成人化、社会化的流行歌曲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但在很多平台上频繁播放,不知不觉中让孩子过早接受了这类曲调,比如情歌,容易导致孩子心理早熟、情感误解、盲目追求。”雷达认为应该重视儿歌的创作和传播。
专家支招破解音乐匮乏问题
从专业角度来说,为什么音乐活泼、激情甚至躁动的短视频不适合孩子看?雷达在《适合3-6岁小朋友的歌曲清单》的歌词里用了“你去吗”?匹配吗?打架?啊!“比如他认为歌曲中含有情绪宣泄和呐喊,对孩子的情绪表达非常不利。”孩子要学会心平气和地接受音乐教育和熏陶。”
雷达认为,社会在发展,人们不断生活在矛盾中,丑恶的社会现象应该心平气和地解决,而不是靠谁的大嗓门。喊歌不利于孩子成长。
“在歌曲创作中,为什么不能用温柔的声音告诉孩子?”雷达介绍,为什么《孤勇者》 《小燕子》 《两只老虎》之类的传统儿歌还在传唱,一方面可能是对时代的回顾,更多的是因为这些歌的旋律很温柔,音程只有三到五度之间,比如“小燕子穿花裙子,咪,索尔,do,啦,索尔,二虎,do。从教育者的角度,雷达显示这些儿歌没有跳跃的音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
哈佛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硕士、北京青青藤教育集团教学总监刘芳认为,幼儿音乐教育不仅要创作出合适的旋律和符合逻辑的歌词,而且要容易记忆,也就是所谓的“魔音”。孩子6岁前听到的东西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唱的东西会让语言得到发展和锻炼。“国外的儿歌有很多模拟音,听起来没什么意义,但是在训练孩子的发音。比如我们《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李稷’,其实很好的锻炼了孩子的口腔肌肉。”
在儿童音乐创作匮乏、短视频成人音乐“席卷”儿童音乐教育的当下,如何解决问题?
雷达认为,首先,不要一味指责短视频平台上的流行音乐不利于儿童健康。他认为,这需要社会、音乐创作者和行政部门转变意识,把儿歌创作放在重要位置,创作出高质量的歌曲。
“比如对儿歌创作给予支持,让创作者写出高质量的儿歌,也可以得到社会的奖励和认可。”雷达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可以设立儿童音乐创作专项培训基金,为儿童歌曲创作打下基础。媒体可以为儿歌创作和演唱提供平台以及创作实践机会,也可以举办各种创作活动,激发和鼓励儿歌创作者的积极性。
“整体创作团队水平提高了,好的儿歌也就积累起来了”。雷达说,要积极推广儿歌。行政部门可以组织专家评选,推广十首、二十首新歌在幼儿园演唱,电视台、电台可以组织小朋友演唱优秀作品,这样真正的推广会让儿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创作轰轰烈烈之后,必然会和短视频平台所谓的“神曲”形成对比。
“统筹儿歌创作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雷达表示,仅仅依靠个人诉求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政府职能部门带头联合音乐人、音乐教师、创作者,以儿童音乐的繁荣改变目前的不良风气。新京报记者刘洋
经典儿歌
上美影厂长速达
“有根、有美、有为、有魂”让儿童金曲走进孩子世界
第一部水墨动画,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历史》(以下简称“尚美影”)几乎是一首经典的中国动画史儿歌,诞生于此,并激励了后来的创作者。做了近20年的动画导演,2018年苏大被任命为上海美影新任厂长,谈及如何创作儿歌这种依赖动画的主题曲。素田抛出了尚美影所坚持的“有根、有美、有约、有魂”的创作理念。“儿歌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儿歌往往节奏感强,容易唱,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尚美影也在努力为孩子们创作更多好的作品。”
动画片主题曲要符合角色形象也要“易懂”
在过去的20年里,上海美国电影的创作者们创作了200多部短篇艺术电影,这些电影在类型和风格上都大相径庭。随着那些经典动画的诞生,主题曲《儿歌》也迎来了——的蓬勃唱响期。从早期的《春天在哪里》到《黑猫警长》,再到现在的系列动画《葫芦兄弟》,这些作品都有脍炙人口的主题曲。
高质量的动画片除了动画形象深入人心,其配乐和主题曲创作也有极高的要求。苏达说,动画对儿童音乐的要求是,——既能渲染气氛,描述场景,展现人物个性,又能推动剧情,带动动画节奏,与整个动画的风格和氛围相匹配。“优秀的儿歌风格多样,可以是活泼的、悠扬的、抒情的、激昂的、优美的。在内容上,要传递真善美,打动人心。另外,唱歌要朗朗上口,孩子容易学;另外,歌词需要简单易懂,便于孩子理解。”
须田回忆说,以前,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没有现在这么多样。电视、磁带和录像带是孩子们观看动画片的所有方式。动画经常在寒暑假和周末播放。“这些儿歌契合了电影的主题,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每当这首歌响起,孩子们就会回忆起那些‘搞笑又好看’的电影,以及那些正义、善良、勇敢的人物,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由须田执导,2004年6月1日首映。100多集电视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陪伴了很多90后、90后成长起来的人,动画片《大耳朵图图》的主题曲风靡一时。这首歌节奏感很强,充满活力。Suda仔细分析了这首歌受小朋友欢迎的原因:“《快乐小孩》的歌词塑造了调皮、天真可爱、聪明善良的耳朵图图。孩子们可以在图图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爱子’。此外,歌曲以非常有趣的音乐和歌词展现了图图‘爱吃’的特点,也展现了图图的家庭关系。”
对动画音乐的喜爱,是对动画喜爱的延伸
谈及美国院线未来会用什么方式来推广经典,让儿歌和金曲更多地走进儿童世界,苏达表示会通过多个渠道和平台来推广,比如短视频和音频平台、儿童动画歌曲大赛(比如与少年宫合作)、与幼儿园等学校的联动等等。此外,在IP跨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尽力通过演唱会、舞台剧、网络放映等形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动漫、中国动漫音乐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魅力。同时,更多优秀的创作者(演员、歌手、歌手等。比如莫文蔚和R1SE曾经唱过《快乐小孩》)应该投身于儿歌创作和演唱,以及网上征集、歌曲大赛等。可以进行让儿歌出现在更多的节目中(比如综艺)。
“总而言之,继续创造。孩子们对动漫音乐的喜爱和演唱,是他们对动漫热爱的延伸。在新时代,尚美影将秉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志向,锐意创新,精益求精,以‘扎根、美好、有为、有灵魂’的创作理念继续创作新作品,创作出更多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须田说。新京报记者周慧晓彤
鞠萍
好儿歌具有正能量需要新的展示推广平台
虽然鞠萍作为主持人“鞠萍姐姐”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但她从小就在无数的儿歌和金曲中留下了自己的声音。她见证了老一辈词曲作者如何创作出一首首儿歌金曲,也经历了儿歌传播模式的迭代。鞠萍认为“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歌”,她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新的儿歌推广和展示舞台。
《黑猫警长》 曾让学校孩子选旋律
鞠萍从小就有唱歌陪伴,但工作之后,就离不开童声了。1976年,鞠萍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年广播合唱团(以下简称合唱团),并在那里待了八年。因为加入了合唱团,鞠萍还参与了很多儿歌金曲的录制,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她还担任主唱,并制作了一张黑胶唱片。她参与的一些金曲也在《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星星火炬》等电台节目中播出。
从1985年6月1日,鞠萍开始主持CCTV 《小喇叭》。这个节目播出后很受欢迎,可惜当时这个节目没有主题曲。1995年6月,鞠萍主持儿童节目《七巧板》,她成为这个节目的制作人和责任编辑之一。当时,部门主管和制作人找到乔宇和孟卫东为新节目写标题歌曲。鞠萍回忆说:“栏目歌一般都很短,比如十秒,最长的也有30秒。孟卫东老师曾为《大风车》写过主打歌。他非常专业,也很孩子气。在他作曲后,只有爷爷乔宇创作的八首歌词随着旋律变得更加朗朗上口。从此,这首歌就在这个栏目里唱着播着,开头和结尾再来一遍。
问及当时的儿歌金曲为何如此家喻户晓、家喻户晓,鞠萍说,除了这些儿歌质量高之外,还因为当时的传播手段是3354电台。在有电视之前,我们都听收音机。为什么有人说以前的歌好听?因为你面对的是单一的传播渠道,除了广播,你没有其他渠道听歌。而且50年代的词曲作者,比如作曲家刘驰爷爷,当时写了两首曲子《新闻联播》,让孩子自己选喜欢的,用喜欢的。
让每个时代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除了上面提到的儿歌金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个经典动漫IP的主题曲也是唱进了每个孩子的心里。
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于1993年开播,而鞠萍也在十年间成为了这部动画片中“围裙妈妈”的配音。到目前为止,该动画已经播放了800多集。除了用声音塑造卡通人物,鞠萍还经常在各种场合演唱主题曲《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首歌有好几个配器版本,电视剧版本,大电影版本,其他节目改编的民乐伴奏版本,摇滚风格等等。不管是哪种形式,这首儿歌的旋律都很简单,体现了一种家庭的温暖和爱,歌词能给孩子一种鼓励,给人一种感动。
她笑着对新京报记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现在越来越胖,少儿节目也需要不断的推新人。此时,她很荣幸能成为“围裙妈妈”,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记住这位勤劳顾家的好妈妈:“好的儿歌、好的动画都有正能量,好的儿歌也需要好的推广平台。很多儿歌制作人默默奉献,现在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展示和展示。孩子们有学习的地方,有歌唱展示的舞台,学校音乐教材也要随时更新,跟上新时代新征程。经典是经典,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创作出更多符合儿童心理、具有儿童音乐特色的儿歌,因为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歌。”
在儿歌创作领域,鞠萍对未来充满期待。“这几年有很多好听的儿歌,而且流传很广,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左手右手》,《听我说谢谢你》等等。期待越来越多的儿童节目能够以各种形式展现儿童音乐的创作成果,为孩子们提供歌唱的舞台,让孩子们唱着儿歌走向未来。”(新京报记者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