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寻求幼儿教师“儿歌困境”的解决之道

寻求幼儿教师“儿歌困境”的解决之道

“网络名人”歌曲频繁进入儿童课堂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流口水的歌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什么影响?幼师在音乐教材和资源方面有哪些困惑?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童谣?

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创造力研究的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艺颖,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教师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夏静,试图为儿歌困境寻找解决之道。

幼儿园教唱网红歌曲与缺乏教材有关

新京报:现在有些幼儿园老师用网络名人歌和成人口水歌教幼儿园小朋友唱歌。为什么会这样?

王艺颖:网络名人歌曲进入幼儿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前几年的《老鼠爱大米》 《你是我的小苹果》之类的流行歌曲,很多幼师都是用它来教孩子唱歌的。

为什么老师喜欢用这些网络名人的歌来教唱歌?说白了就是好用。这是音乐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使用一定的声音材料,或者老师唱歌弹琴;要么播放音视频,总之要有音视频。铺天盖地的网络名人歌曲,是老师最容易接触到的视听资源。只要有手机和互联网,老师就能拿到,就能使用,特别方便。

再者,幼师年轻,是接受和运用网络文化最熟练的群体。一些青年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非常有限。他们缺乏对网络歌曲的雅俗、美与不美的基本辨别和判断能力。通常情况下,他们会毫无歧视地教孩子们他们喜欢什么,现在流行什么。

其实,教材的选用是一件很严肃很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只有选到最好最好的教材,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初中是义务教育,对课本要求严格。进入中小学的教科书必须经过国家教科书委员会的审查和检查。目前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虽然一些省市组织力量编写了幼儿园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但对教师没有统一要求。所以幼儿园老师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导致幼儿园老师很方便,网上有什么,自己喜欢什么,就可以用,不加任何歧视。

不要忽略网络歌曲潜在的消极影响

新京报:网络流行歌曲适合幼儿园教学吗?

王艺颖: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网络流行歌曲都非常不适合作为幼儿园的歌唱教材。因为成人歌曲的音域、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形式及其情感内容不符合3-6岁儿童歌唱能力、认知理解水平和情感体验水平的发展水平。通俗地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唱成人世界的歌,显然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初心。

尤其是这些网络名人歌曲所传达出的平庸审美趣味,更是不可取。“艺术”和“娱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艺术教育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崇高使命,但前提是必须用优秀的、有灵性的、美的艺术作品来进行教育。如果孩子从小就唱浅薄平庸低俗的歌,高尚的情感从何而来?如何培养优雅的品味和创造力?

网络流行歌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的一部分,对于成年人来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听听,缓解一下情绪,是无害的。但不适合作为幼儿园教材。因为儿童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爱美天性,只有通过大量符合审美标准的艺术作品,才能在真正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激发;儿童艺术教育只有教孩子优美的作品,才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显然,网络名人的流行歌曲无法达到作为音乐教材的审美标准,无法实现音乐教育应该承担的教育使命。

新京报:网络歌曲和成人音乐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夏静: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赞成让孩子在幼儿园或家里听这些网络歌曲。有些网络歌曲传递了很多错误的、不健康的、负面的内容。虽然孩子不一定能记住或理解所有这些歌词,但长期的熏陶会对他们的认知产生影响。

其实人的价值观是在童年时期逐渐奠定和形成的。如果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打下不好的基础,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方向。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多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其实不是。他们自然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当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不断地与周围环境互动。环境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们会据此组合产生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如果孩子每天听到《黑桃A》这样的歌,孩子所向往的,或者说对他们影响最深刻的,会是这样的东西。

因为音乐教育涉及的不仅仅是艺术修养,更是一种审美情趣,包括对真善美的认知,以及音乐对人情操的陶冶。或者说,是一种自我提升和修养。

审美是个大概念。从根本上说,还包括一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幼儿教育(早教)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我们说“孩子是有教养的”。所以要注意环境因素。我们不应该因为网络歌曲和成人歌曲有一些合适的特点,就忽视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有些东西在当下无法表现出来,但其实已经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了。

新京报:有人认为“小孩子听不懂歌词,只是喜欢跟着网络歌曲欢快的节奏走。过度的担心和抵触都是小题大做。”你怎么想呢?

夏静:的确,这些网络歌曲曲调欢快,比较适合孩子晨练或者集体练习。我觉得如果用歌词的话,改编和重新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改编中要思考如何让歌曲适合孩子的生活,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审美有很好的启蒙作用。

幼儿园儿童的发展正处于道德他律时期。人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权威人物,一个是家长,一个是老师。孩子会把自己主动输入的东西作为参考,认为这些东西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应该学习和吸收。所以,我觉得这种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不是危言耸听,只是“防患于未然”。不仅值得家长老师,更值得全社会警惕。

优秀经典儿歌很多 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新京报:幼儿园老师选择网络流行歌曲教孩子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好的优秀的儿歌?

王玉英:不完全是。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儿歌,包括传唱多年的经典儿歌,世界各地的童谣,音乐人创作的歌曲等等。那么,为什么现在听不到这些好听的歌了呢?我觉得主要是沟通的渠道。是音乐表演的艺术,表演是二次创作。如果没有歌手的演唱,没有制作精良的录音录像,没有广泛便捷的传播方式,好听的歌只是作曲家写在纸上的静态音符,幼儿园老师不方便带的时候听不到、摸不到、用不到,就不会用。显然,这些经典的传统老歌,相对于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功能,使用起来肯定不如网络名人歌方便。

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些歌好听,但是太老了!如果用在教学上,家长和校长可能会觉得没有新意和创新。其实这也是对当前教育的一种误解。其实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适合的就是好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新京报:在你看来,什么样的歌曲值得当代孩子传唱?

夏静:我认为这些歌曲值得孩子们去唱。首先,曲调和风格非常适合孩子的欣赏水平。歌词所描述的意境和传达的价值观必须是积极健康的。第二,它具有多样性。在学前儿童阶段,音乐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让孩子感受美和艺术,比如古典音乐和校园音乐,或者革命歌曲,传统音乐的形式和特点不一样,但是要让孩子去体验和感受。

其实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经典儿歌,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白船》,《兰花草》,还有一些现代的歌,比如《蜗牛和黄鹂鸟》,非常适合孩子。我们希望孩子们有不同的经历。

以《小小少年》为例。为什么能唱这么多年?它有优美的曲调、健康的歌词和意境,营造了非常活泼、令人向往的精神环境,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相反,一些网络歌曲中不健康的歌词必须淘汰。

儿童教育是非常专业和非常系统的工程

新京报:如何解决儿童音乐教材缺乏等问题?

王玉英:面对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功能,如何让学前音乐教育回归教育规律和初心,可能不仅仅是幼儿教师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乃至音乐行业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牵头组织了一次“儿歌征集”活动,组织作曲家到幼儿园参观,征集了一批新歌,包括《北京欢迎你》这样的优秀歌曲,制作成录音带向幼儿园普及。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

再举个例子:80年代初,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先生录制了一首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非常好听,很生动。那时候的杨洪基先生正值壮年,他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他对一首短儿歌的处理是那么的细致入微,富有表现力,堪称经典。

我想,在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充分重视幼儿音乐教材的教育功能,下大力气挑选出足够数量的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优秀歌曲,通过艺术家高超的二度创作,再通过优秀的录音录像制作,借助网络传播,将这些优秀的儿歌变成教师触手可及的3354首精彩视听资料,那么我们的幼儿园教师或许就不会再选择网络名人歌曲了。

新京报:你认为当今儿歌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夏静:对于儿童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来说,首要的是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我们也在做让未来的幼师有更多关于音乐审美的启蒙和体验,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工作。像我们学院,就有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在尝试做一个儿歌库,我觉得很好。是幼师的来源和基础。

如果老师审美不好,只知道《拍手唱歌笑呵呵》 《坏老鼠你逃不脱》,那么上了幼儿园之后,显然只能给孩子提供这些东西了。作为老师,不管是师范生还是幼师,都是教育的责任,还是要区分个人喜好和工作对象。一个老师应该有专业承诺和职业精神。

另外,在目前的幼儿教师培训过程中,如国培、省培,也需要加强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形成和习得,包括前面提到的适合幼儿的歌曲,歌曲的审美意境分析,根据歌曲可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其实歌曲除了它的节奏,还可以带动孩子做操、跳舞,还有很多活动可以延伸。比如听完《黑桃A》可以看看北海公园的图片,一起画画,一起讲划船的故事等等,所以是多元化的。那么我们老师能不能根据歌曲的内容,做一些结合孩子经历的活动设计呢?这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新京报: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艺术水平?

王艺颖:我认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传播和普及的方式。农村和城市可以通过互联网接受几乎相同的艺术。我们也可以在各种电视选秀节目中看到:现在互联网覆盖下的农村人的艺术表现,真的超乎想象。因此,在教师艺术培训中,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新技术和新兴媒体对音乐艺术的深刻变革和影响,打破过去灌输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旧方法,唤醒教师内心的艺术本能和表达欲望,引导教师通过便捷的网络和媒体技术,自觉主动地挖掘艺术潜能,提高艺术水平。

新京报:家长和整个社会能做些什么?

夏静:儿童教育是一个非常专业和系统的工程。一点都不能马虎。不能因为孩子小,或者认为和学习无关,就忽略了很多方面。总的来说,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审美素质的提高。如果孩子在幼儿期就能有高层次、多样化的审美体验,那么俗的东西成年后就无法进入他们的视野;或者说你会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完全沉溺其中。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共同建设。

对于家长来说,提升教育理念,实现学前儿童艺术素养的启蒙,核心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的美,而不仅仅是把孩子送到一些音乐、舞蹈、钢琴培训班。家庭生活中各种不利于孩子的成人事物,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和展示,可以基于好的音乐作品开展一些家庭活动。

对于公共媒体来说,有更多的渠道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资源。一些儿童频道或儿童节目应该包含审美和教育价值,即使内容已经基本被审查。

音乐家(教授、词曲作者等。)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实力,创作更多有益于孩子的作品。它还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歌曲创作的团队,包括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以便产生更多的好作品。(新京报记者刘洋罗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