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完成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以下简称《报告》)25日发布。《报告》指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落后于城市,农村教育质量提升仍存在挑战。
近三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线上线下调查,从中国各地收集了30多万份第一手数据。055-79000是根据独立研究数据和国家统计数据完成的。
在学前教育阶段,《报告》指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农村多项指标取得显著进步。2012年以来,全国新增教育部门和机构开办幼儿园72354所,增长180.06%,其中近八成投入农村。
义务教育方面,《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有义务教育留守儿童1199.2万人,其中小学777.93万人,初中421.27万人,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7.59%。比2012年减少1071.87万人,降幅为47.20%。
《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1372.41万人。其中,90.9%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或享受政府购买的民办学校学位服务,也是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减少的重要因素。
《报告》说明随迁子女上普通高中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普通学生和随迁学生、本省随迁学生和外省随迁学生的双重差距在缩小。例如,2015年,普通学生(56.19%)和随迁子女(31.56%)进入普通高中的机会差异为24.63个百分点,到2021年已缩小至15.87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村家长的教育体验、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农村教育环境、农村儿童的健康营养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改善和提高。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优秀教师工程、教师强校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但相关政策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显现效果。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吴志辉接受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短板在农村。政府部门要赋权乡村校长和教师,高校要全面加强对乡村学校的专业支持,积极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让乡村学校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验室。(完)中新。com长春12月25日电(记者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