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保护未成年人上网清朗空间

保护未成年人上网清朗空间

日前,《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未成年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201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四年保持增长,互联网向未成年群体渗透的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报告显示,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为95.0%,28.2%的小学生在上学前接触过互联网。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网络素养和上网习惯处于形成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用户低龄化的必然趋势,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让互联网帮助他们成长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构建未成年人清朗的网络生态,需要不断改善网络安全环境。近年来,一系列整治网络环境的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新风险和隐患也不容忽视。与2020年相比,去年未成年网民遭遇网络诈骗和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有所上升;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未成年网民、家长和近80%的教师担心智能手表、智能台灯等新型互联网设备的信息安全风险.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网上权益,应创新措施,解决形式多样、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填补不足和漏洞。

互联网平台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责无旁贷。视频和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内容质量会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是网络音视频平台,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社交等网络平台也应充分发挥青春模式对不良和负面信息的阻断作用,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审核,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娱乐活动的时间进行“总量控制”,更好地履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的社会责任。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是激发互联网正面价值的必然要求。报告显示,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视。超九成家长和老师对未成年人进行了相关教育,但仍有20.0%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在上网过程中没有考虑网络安全防范问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引导中学生遵守互联网规则,规范言行,防范网络社会风险。而且,在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城镇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中小学生的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以弥合城乡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鸿沟”。

互联网是亿万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生态建设的重要主体。净化网络环境,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规范未成年人上网管理,家长提高自身上网素养和正确管理未成年人上网的技能,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将未成年人上网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底线。各方各尽其责,形成未成年人网上保护的强大合力,必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