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玩剧本害死,年龄越低,喜欢的比例越高。但目前很多剧本血腥、暴力、色情、恐怖等,不适合未成年人接触。
市场催生了专门针对幼儿的“儿童剧本杀”。但很多儿童剧本来源不明,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噱头。有些剧本要求孩子背古诗,做奥数题,有变相教学训练的嫌疑。
青少年选择剧本娱乐活动有其合理性,不应一刀切禁止。而是应该从剧本审核、分级、剧本内容开发、市场监管、行业自治等方面着手规范少年剧本活动。
“哇……”他面前的孩子突然大哭起来。他停不下来,几乎崩溃。
这是今年11月的一天,上海的包女士和朋友在玩剧本杀。他们玩的是一本名为《一点半》的微恐惧推理书,因为这个剧本需要六个玩家,包女士一行临时和三个陌生人组队。当她按照约定的时间走进剧本杀房的时候,发现其他三个都很年轻。一问,她发现两个高中生,其中一个是弟弟,只上过小学。
打完剧本,发生了一件让包女士觉得可笑的事情:——。小学生坚持看剧本,剧本里有很多字他不认识,需要现场DM(游戏主持人)帮忙。因为剧本中有恐怖元素,中间有工作人员扮鬼,用灯光和音效营造气氛,把小学生吓哭了。最后,比赛在哭声中草草结束。
未成年人玩剧本杀并不少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70亿元。根据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青少年沉浸式娱乐及权益保护研究报告(2021)》,超六成青少年喜欢玩密室、脚本杀人沉浸式游戏,年龄越低,喜欢的比例越高。
与此同时,剧本杀行业正在年轻化,甚至还衍生出针对低龄儿童的“儿童剧本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剧本含有血腥、暴力、色情、恐怖等内容,不适合未成年人接触。为此相关部门出台了对未成年人剧本活动的限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
近日,多位专家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选择剧本娱乐活动是合理的。与其一刀切禁止未成年人接触剧本杀,不如从剧本审核、分级、剧本内容开发、市场监管、行业自治等方面着手规范未成年人剧本活动。
包含暴力恐怖元素
影响少年身心健康
“其实我能理解为什么未成年人喜欢玩剧本杀,因为很新奇刺激,但是年纪太小真的不合适。一方面是他们读书不好,玩的不好,影响大家的体验,另一方面是恐怖、暴力等元素太多,很容易吓到孩子。”包女士说。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被玩剧本害死。“普通女高中生,想找一个可以一起玩书的朋友”“欢迎大家在一个群里玩剧本杀一辈子”……记者以“剧本杀”为关键词在几个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了很多这样的“交友”“组队”“分享”的帖子,一些血腥、灵异、恐怖的内容成为他们的“兴趣点”。
17岁的高辛(化名)是太原的一名高中生,他玩剧本杀已经两年多了。他和几个同学是固定的“游戏伙伴”。“我们最喜欢玩的是恐怖书,尤其是那些有场景设计和NPC互动的书。这很令人兴奋,也很有趣。”高辛表示,目前剧本中的杀人内容大多包括杀人案件和推理环节,甚至包括连环杀手、肢解等情节,这些往往被认为是保证剧情精彩的关键。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所长孙鸿雁看来,大量未成年人选择剧本杀,是他们新的文化需求,也是未成年人社交娱乐的新形式。然而,剧本杀人这种新的娱乐形式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剧本中大量的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都可能对未成年参与者产生多种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种影响体现在价值观的塑造上,一些书籍会掺杂不适合未成年人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元素,比如鬼婚、宫斗、人格分裂、吸烟、饮酒、吸毒等。在剧本的沉浸体验中,未成年人可能无法区分虚拟与现实。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身心承受能力较差,过于恐怖血腥的内容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导致失眠、做噩梦。”孙鸿雁说道。
孙鸿雁提到有一些歪曲历史的剧本。“在一些阵营对战的脚本中,玩家会被分成不同的阵营进行对战,最后某个阵营获胜。这可能导致现实历史中一场战争的胜利者,却变成了剧本中的失败者。这样的情节设置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出现逻辑混乱,甚至扭曲认知。”
出台规定纳入监管
有效保护任重道远
事实上,有关部门已经关注到剧本杀对未成年人的潜在影响,出台了针对性的规定,限制未成年人接触剧本杀的内容、场景和时间。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脚本娱乐场所新业态纳入监管,实行备案管理。强调娱乐场所使用的剧本应当提供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设置的场景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
相关规定出台后,效果如何?
从网上的情况来看,记者近期下载咨询了多个脚本推理app,发现这些app都有注册账号,需要进行身份信息验证。它们只能由18岁以上的玩家使用,不对未成年人开放。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有多个线上剧本杀“团游戏”。只要注册,你就会被拉进在线群聊,在那里你可以杀死脚本。记者咨询了多家提供网络剧本杀的主办方,但没有一家询问报名者的身份、年龄等信息。
另外,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很多博主都在玩直播剧本。有些博主为了追求“节目效果”,会涉及恐怖、三观不正甚至“打擦边球”。例如,在一个以古代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剧本直播中,扮演周瑜的男孩同时嫁给了大乔和小乔。
从线下情况来看,记者近日通过电话和线上联系了北京多家实体剧本杀店铺。在某论坛上咨询某知名恐怖剧本《瘆》后发现,所有店铺都只是询问人数和预约时间,并没有提示参与者的年龄限制。在记者进一步询问这个剧本是否适合未成年人体验后,有店家表示“不建议太小的人玩”,也有店家表示“都可以玩”。
在受访专家看来,网络App是否一刀切拒绝未成年人使用或其他对未成年人的限制不到位,需要进一步规范。
孙鸿雁表示,从尊重未成年人文化娱乐权利和剧本娱乐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刀切禁止未成年人值得商榷。我们应该尊重未成年人玩娱乐的权利。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认为,目前剧本杀存在大量不良内容,是商家逐利和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剧本杀行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应该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主动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从剧本内容、游戏剧情设计,到加强未成年人参与游戏的审核管理,形成监管、行业、社会、游戏玩家的良性互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据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孔明介绍,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但从业者的保护意识和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从市场层面来说,根据剧本娱乐行业的特点,针对未成年人的适龄评价、适龄提示、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岗位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消费者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剧本娱乐行业要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儿童剧本来源不明
警惕变成另类教培
随着剧本杀市场的不断发展,针对低龄群体的“儿童剧本杀”应运而生。儿童剧本杀通常是针对12岁以下的孩子,声称父母会带领孩子参与体验式角色扮演,玩得开心。家长大多是游戏过程的旁观者,不直接参与。
如今,儿童剧本杀似乎成了行业的“风口”。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经开设了多家儿童杀稿店,其中不少与成人杀稿店同名,并由该店衍生而来。
不仅如此,在很多社交平台上,在“少儿剧本杀”的相关词条下,不仅有店铺推广、介绍剧本,还有家长分享相关经验,以及一些少儿剧本杀的项目推广帖、创业体验帖,宣称少儿剧本杀是一个“门槛低、收益高、名副其实的蓝海项目”。从创业帖中可以看出,很多儿童剧本杀店都是由儿童教育培训机构转型而来。
来自成都的何禾和一帮朋友在今年9月份开始了少儿剧本音乐大赛。不同于传统的室内剧本杀形式,他们更想推崇能让孩子真正玩起来的室外儿童剧本杀。
呵呵呵说,作为一个7岁半男孩的家长,也是一个儿童剧本杀的从业者,她发现儿童剧本杀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野蛮发展下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个行业没有明确的标准,什么是儿童剧本杀?于是乎,现在似乎任何形式的儿童任务游戏都可以称之为“儿童剧本杀”。
剧本方面,邬贺铨介绍,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少儿剧本发行的官方机构或标杆式发行机构。现有的儿童剧本大多来源不明,有的只是简单改编著名故事,有的直接改成人剧本投入使用。“这些创作者几乎没有门槛。有的人就是写几个儿童剧本,然后在社交平台上招徒弟。这样的质量怎么保证?”
“还有疑似变相教学训练的剧本,要求参赛的孩子背古诗,做奥数题。这些美其名曰学科知识整合的少儿剧本杀,其实是为了满足部分家长的执念,违背了少儿剧本杀让孩子快乐休闲的初衷。”呵呵呵说,儿童剧本杀行业的DM也缺乏专业训练。有的大学生和老师直接成为DM,有的甚至没有教育和文学专业背景,很难保证孩子在娱乐过程中的健康体验。
“扼杀儿童剧本可以是一种有趣的方式或路径,传递价值观、正能量、人文观点,普及一些常识和知识,但一定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感同身受他们的需求。我真心希望这个市场能够开花结果。”他他说。
根据马丽红的观察,目前杀童剧本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与课本知识相关或者基于一些课本文本,有些是之前教学训练的内容;逻辑类,整体接近成人剧本杀,适合大一点的孩子;商务沙盘游戏,类似《大富翁》。“如果剧本的内容是健康的,参与过程是规范的,对启发孩子的智力,增长孩子的见识是有帮助的。因此,有必要对行业进行监管,比如剧本备案和审查制度,建立举报和查处机制,防止不健康内容输出给没有甄别能力的孩子。”
孔明告诉记者,行业协会也注意到一些商家在宣传中使用“儿童剧本杀”的名称。“根据我们的调研,‘儿童剧本杀’目前更多的是一种营销噱头,市场上真正针对儿童开发的此类产品或组织的商业活动数量很少。我们对这部分市场探索持谨慎态度,希望有相关计划的企业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遵守政策法规,不要盲目试错。”
系列规范陆续发布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除《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外,2021年以来,上海、天津、辽宁、重庆、成都等地陆续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如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七部门联合制定《促进剧本娱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办法(试行)》,规定剧本娱乐场所应当到相关部门登记,领取营业执照。自经营之日起30个自然日内,应当将经营场所的地址以及经营场所内使用的剧本的名称、作者、简介、适龄范围等信息备案。
今年3月,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沉浸式剧本娱乐专业委员会。最近协会发布了《文化娱乐活动内容自审规范》和《剧本娱乐活动适龄提示指引(试行)》,明确了禁止的内容。同时,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出发,将剧本娱乐活动的适龄范围分为“12周岁及以上”和“18周岁及以上”两个阶段。
在孔明看来,剧本娱乐行业在发展初期能够得到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这样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从立法角度保护未成年人,永远只是‘进行中’。”
孙鸿雁表示,规范剧本娱乐市场,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拒绝一刀切禁止未成年人接触剧本杀人。其次,还是要不断加强监管,确保行业绿色、健康、儿童友好。在年龄划分上,可以考虑更多的细分;剧本审核评估方面,由于剧本量大,类型多样,建议成立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专门审核小组。
“现有的适龄提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有关部门今后应出台脚本杀店、脚本专门的行业标准,纳入未成年人保护内容,明确市场监管部门、文化部门、消防部门、商家、未成年人本人等各方的主体责任。”孙鸿雁说道。
孔明表示,剧本娱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议从业者充分认识并珍惜这一机遇,锁定“高质量”目标,坚定不移地做好管理部门帮助行业制定的规定动作,提高合规能力。同时,也希望政府管理部门、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剧本娱乐行业进行监督,以包容审慎的态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新业态的不断成熟。
“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个行业必须回答问题。我觉得整个行业的认识要统一,就是积极面对,科学保护。科学的适龄评估和适龄提示必须是符合法律和法规要求的保护措施
原标题:未成年人参与剧本游戏调查:部分含有暴力恐怖等内容,部分孩子被吓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