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改革方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通知要求,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系列实用职称评审不得以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审标准不得简单设置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高年级,高年级…像农业,医疗,律师等很多行业。职称的评定在教育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职称与教师的工资、职级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所以,长期以来,除了教书育人这种必不可少的工作之外,为了提高个人能力,过上好日子,职称评定是每个教师平时都要付出努力的事情。
然而,在传统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中,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与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相比,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型”特征更加纯粹。虽然有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老师对学术科研感兴趣,但毕竟只是少数。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少数学校行政人员外,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把90%以上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这是一种以教学为主的教育实践。
既然教师之间存在差异,职称评定就不能总是以论文为依据。
现实情况是,中小学教师因论文限制不能评上较高职称的不在少数。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论文评职称的刚性需求并不等于他们论文写作能力弱。再加上各种期刊杂志的商业推广,会滋生灰色产业链,不乏“代写代发直通车”的造假行为,伤害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行。对“短期利益”感兴趣的老师,即使需要晋升职称,也会陷入“一个谎言需要另一个谎言圈”的利益泥潭。
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学习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不是在课堂上,就是在上课的路上。疫情以来,在线上课模式下,制作课件,学习在线教学,一整天都在忙。
如果能在职称评定这个维度上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少花点时间在论文上,让教师专注于教学,无疑能为整个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打破“四只”,设立“新标准”,是国家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而制定的一揽子人才激励方案的突破口。在教育领域,在中小学教师这个维度上,教学实践是最好的能力证明,教学创新是更好的职称评定标准。
面向未来,弱化论文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只是第一步。举一反三,可以解决职称评定“一刀切”、简单化的问题。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如何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成果的多维度职称评定标准,是人类社会和教育部门需要共同考虑的方向。
实际上,今年9月,人社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小学教师岗位等级分为高、中、初级。省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在国家层面对高、中、初级职位结构的比例做出统一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