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餐饮企业受到重创。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街头巷尾的烟花又回来了。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公布的《新冠疫情下3月中国餐饮业生存现状报告》,本次调查的5451家门店中,经营门店数量为4243家,占比77.84%,样本餐饮企业提供的餐厅餐占比高达88.26%,较2月底上升54.6个百分点。
餐厅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安全这根弦还是要绷紧。
多措并举有保障
而安全健康是目前消费者在餐厅消费的重点,这也是特殊时期餐饮企业可持续经营的保障。
因此,餐饮企业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员工和消费者的健康。
日前,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开设食堂的餐馆,发现在疫情防控期间,进入一家餐馆享受食堂需要走几步路。
消费者进入餐厅前,需要进行体温测试。通过测试后,他们将在表格中登记自己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然后,店员会提供酒精让顾客在进入餐厅前消毒双手。
餐厅大堂的桌椅也会根据各门店的实际情况专门设置,或者部分桌子会明确标注“隔离安心桌”的标志,或者店员会引导顾客散餐,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
不久前,北京市商务局制定的《疫情期间餐饮服务单位指南》4.0版正式发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餐饮服务指南适用于北京市餐饮企业及其门店、单位食堂、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等餐饮服务单位。
指引中指出,员工只有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才能进入餐厅的营业场所。从业期间必须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洗手消毒,始终佩戴口罩,并及时更换;要在餐饮场所的显著位置或显示屏张贴和展示相关公告和防护知识,正确宣传和引导所有进来的顾客,告知其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项;此外,餐厅必须安排专人检查食客体温,核实“北京养生宝”信息。只有体温正常,且“北京养生宝”状态为“无异常”的人才能进入餐厅,以保证食客和员工的安全。
日前,中国饭店协会也发出了“使用公筷公筷,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倡议。很多餐饮企业加入进来,在餐厅推广公筷公勺,引导顾客分餐。
堂食外卖齐发力
日前,在北京一家西餐厅,记者发现,除了大厅设置的安全桌,其他桌子几乎都坐满了前来就餐的顾客。即便如此,餐厅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人流量还是和以前没法比。但餐厅趁机开通了外卖服务,有顾客通过手机点了店里的菜。
如今,受门店客流减少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餐厅复工,选择两条腿走路,即内餐和外卖,打通线上线下服务。
无接触配送、无接触店内配送等服务模式也在餐饮行业广泛推广。消费者只需要动动手指,食物就能送到家。
“在疫情的压力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餐饮行业也不例外。比如拓展外卖业务,推出零售半成品,开通社区团购,企业团餐服务,等等。”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德贵表示,餐饮行业的转型势在必行。商业模式不应仅仅局限于堂食,还应拓展多元化的线上模式,形成线上“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格局
疫情倒逼服务业创新发展。餐饮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快线下和线上融合发展,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推出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自身也要多防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北京大部分餐厅在进店前都会严格量体温、登记信息。但有些餐厅的测温枪和登记簿成了摆设,顾客到店消费存在安全隐患。
这也提醒去餐厅吃饭的消费者。随着越来越多的餐厅恢复在餐厅就餐,除了餐厅为消费者提供的健康保障,消费者自身也要做好外出就餐的保障。
在外面吃饭需要更多的观察和自我保护。进入餐厅后,多关注餐厅是否严格执行必要的测温、登记等安全程序,餐厅是否对营业场所、设备设施、用餐用具等进行清洁消毒。此外,还要观察餐厅内是否严格控制客流,餐桌之间是否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坐着时,选择桌面干净的座位,尽量靠近门窗等通风良好的地方。文明饮食,保持安全距离。付款时尽量选择二维码等电子方式结算,减少与现金的接触。
吃饭前,用洗手液在流水下洗手。用餐时,尽可能使用筷子和勺子。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餐厅使用时,最好将取下的口罩放在干净的地方,以保持口罩内部的清洁,避免污染。
减少不必要的用餐时间是加强自我保护的另一种方式。在北京一家火锅店,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她出去吃饭,不会像以前那样在餐厅里待很久,直到菜上桌才会摘下口罩。一旦她吃完,她会马上戴上口罩。
特殊时期,要保证餐饮安全和餐厅有序复工,只有餐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