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引导儿童家长和社会公众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普及婴幼儿喂养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以下简称《信息》)。
《信息》指出,婴儿喂养主要包括出生至3岁期间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和饮食行为的培养。这个时期是生命最初1000天的重要阶段。科学良好的喂养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健康教育,向父母、照料者和公众传播科学喂养婴儿的意义,普及喂养知识和技能,是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减少和控制儿童营养不良和疾病的重要措施。
一、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0-6个月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
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可以满足0-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没有配方奶,牛奶等。可以代替它。6个月内的健康宝宝提倡纯母乳喂养,不添加水和其他食物。母乳喂养经济、方便、省时、卫生,有助于婴儿获得最佳的成长和健康。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亲应根据需要进行母乳喂养,每天8-10次或更多,以确保婴儿获得足够的乳汁。需要了解和识别婴儿的吃奶信号,如咂嘴、吐舌头、搜寻等。并及时给它们喂食,而不是等到宝宝饿了哭闹。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服用维生素D?400-800 IU促进生长发育。正常足月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需要补钙。
二、母乳喂养能够有效促进母婴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患感冒、腹泻、肺炎等疾病的风险,减少成年后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促进大脑发育,增进亲子关系。母乳喂养还可以降低产后出血、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大部分妈妈都能成功母乳喂养,妈妈和家庭要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在无法进行纯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婴儿配方奶粉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特殊情形下母乳喂养,应当听从医务人员指导
哺乳妈妈生病时,要及时咨询医护人员,了解病情和用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听从医护人员的意见,确定是否继续母乳喂养。当母亲患普通感冒和腹泻时,乳汁中的特异性抗体可以保护婴儿免受感染,母亲可以坚持母乳喂养。腹泻的婴儿不需要禁食,但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他们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补充体液,以免脱水。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患病婴儿,要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做到科学合理喂养。
四、婴儿6个月起应当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
6个月后,单一母乳喂养不能完全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应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引入其他营养食品。这期间宝宝的进食能力越来越好,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另外,6个月左右也是宝宝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添加辅食可以帮助宝宝逐渐适应不同的食物,促进味觉发育,锻炼咀嚼、吞咽和消化功能,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日后挑食、偏食。添加辅食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可以持续到2岁及以上,保证婴幼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宝宝,6个月后也要及时添加辅食。
五、添加辅食坚持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
添加辅食要从每天一次开始,尽量在一餐中用辅食代替部分母乳,逐步过渡到用单餐辅食代替母乳。添加辅食也要从单一食物开始,一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一个一个介绍。一开始可以选择富含铁的糊状食物,一次喂1茶匙,逐渐增加量。父母和照顾者要有耐心,鼓励宝宝尝试新的食物,并注意宝宝的反应。有的宝宝接受新食物很快,有的宝宝需要尝试很多次。等宝宝习惯了一种新的食物口味2-3天后,再加一种,逐渐刺激味觉的发育。在新食物引入后的1-2天内,如果宝宝有轻微不适如皮疹、腹泻、呕吐等。应暂停添加,待症状好转后再尝试少量喂养。如仍感不适或症状较重,应及时就医。
六、6个月至2岁期间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确保婴幼儿良好生长发育
婴幼儿辅食添加频率和种类不足,会明显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智力低下等健康问题。6-9个月的宝宝需要每天补充辅食1-2次,母乳喂养4-5次。辅食和母乳喂养交替进行。9-12个月的婴儿,辅食添加次数增加到每天2-3次,母乳喂养次数减少到2-3次。鼓励1-2岁的孩子尝试家庭餐,每天和家人一起吃三餐,期间加餐两次,继续母乳喂养。制作辅食的食物包括七大类:红薯、豆类和坚果、动物性食物(鱼、禽、肉、内脏)、富含维生素A的蛋类、果蔬、其他果蔬、牛奶和奶制品。每天添加的辅食应不少于4种,至少包括一种动物性食物、一种蔬菜和一种红薯食物。6-12个月的辅食添加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所以要特别注意添加的频率和种类。
七、逐渐调整辅食质地,满足6个月至2岁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和能量供给
6个月至2岁的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较高。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胃容量是有限的,所以辅食的质地需要保持足够的一致性。为适应婴儿的咀嚼和吞咽能力,婴儿的辅食应逐渐从糊状过渡到块状固体食物。6个月以后,宝宝要添加糊状食物,9个月的时候就换成稠粥、烂面、肉末、碎菜等颗粒小的食物。10-12个月的时候,食物要稠一些,可以尝试块状食物。1岁以后吃软烂的食物,2岁左右亲近家人的日常饮食。在贫困地区或食物供应不足的地区,当婴幼儿不能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营养和微量元素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辅食营养补充剂(如营养包)。
八、耐心鼓励婴幼儿进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婴幼儿6个月到2岁添加辅食,2-3岁基本独立进食,喂养方式发生变化。从母乳喂养到独立进食,再到与家人同桌吃饭,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婴儿大、细动作的发展,有利于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促进儿童情感、认知、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父母和照顾者应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进食环境,鼓励而不是强迫婴儿进食。引导婴幼儿和家人一起吃饭,独立吃饭。注意婴幼儿发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信号,与婴幼儿面对面充分交流,不要用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婴幼儿吃饭时不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每顿饭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
九、提倡家庭自制食物,控制婴幼儿糖和盐的摄入
鼓励家庭选择新鲜营养的食材,制作多样化的食物,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味觉体验,促进其味觉发育。清淡口味有利于婴儿感受和接受不同食物的天然味道,减少偏食和挑食的风险,控制糖和盐的摄入,降低儿童和成年期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1岁以下婴幼儿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和调味品。1岁以后辅食要少盐少糖。2岁以后,孩子要吃少盐少糖的家庭餐,避免吃腌制品、腊肉、含糖饮料等咸、高糖、辛辣刺激性食物。2岁以下婴儿辅食应单独制作,保持食物清洁卫生,预防腹泻等疾病。婴幼儿进食时应由成人看护,以防误食。整颗花生、坚果、果冻等食物容易被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婴幼儿应避免食用。
十、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时获取科学喂养指导
营养评价和健康指导是儿童健康体检服务的重要内容。1岁以下婴儿应在3、6、8、12个月龄,1-3岁18、24、30、36个月龄儿童应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健康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并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喂养行为。
人民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崔媛媛)
原标题:国家卫健委发布《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提出婴幼儿科学喂养10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