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喂孩子吃药有隐患

喂孩子吃药有隐患

如何把一个平板分成1/3甚至更小?给孩子吃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事实上,“猜剂量,看药物分布”带来的点不准、不安全等问题一直是儿科用药的痛点。专家指出,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照搬成人用药方法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儿童酌减”太宽泛

  “估摸”分药凭感觉

最近,许宁在为给孩子吃药发愁。3岁的女儿有点咳嗽,觉得家里有蜜炼川贝枇杷膏,大人用效果不错,打算也给孩子试试。“说明书上说成人一天三次一汤匙(15ml),儿童减半。但是“儿童”的定义太宽泛了。3岁和10岁差别这么大。都是半个吗?”

丁然也对这些说明感到困惑,她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很多说明书根本没有明确标明儿童的用法用量。最多是‘子女酌情减’,但到底该减多少,真的不好判断。”

事实上,即使有明确的用法用量,很多家长还是卡在配药上。不久前,由于孩子胃口不好,程维带着他10个月大的儿子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开了复方胃蛋白酶帮助消化。“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一岁以下一次0.75g,一袋的大小是3g,也就是说每次只能倒出四分之一的量。但是家里没有这么精确的天平称重,包装袋不透明。每次都只能凭感觉估算,结果不是多就是少。”

为了尽可能准确,程维把所有的袋子倒出来,大致分成四部分。但是吃了一个之后,剩下的三个如何保存就成了难题。“这样之后总觉得不卫生,还容易受潮,担心药效受影响。”

在这方面,刘同的做法是相当豪迈的。——一次只吃分好的部分,剩下的不要。“与其失去药效,不如浪费一点。”胶囊类药物,她也是打开胶囊,摸出需要的部分放回胶囊,剩下的直接扔掉。

对于片剂药物,分装的难点在于药片太小,无法用手固定。有些药片中间有凸起,材质不适合切割。往往一刀下去,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大小不均,甚至断成更多的小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要把它碾碎得更厉害,然后再设法分发给我的孩子们。”

  隐患

  能不能分有讲究

  存好用对难保证

对发药感到“头大”的家长们纷纷转向网络寻求解决方案,琳琅满目的发药“神器”应运而生。记者在网络平台上以“发药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了大量形状各异、颜色各异的发药工具,基本都是针对最难切片的药品。

仔细看这些配药工具,有些是有多个隔间的扁平盒子。还有的是立式药瓶形状,上下多层结构可以相互扭曲分离。除了药品是否可以存放,是否自带迷你杯方便取药的区别,这些配药器的核心部件是内置在底部的夹子和内置在盖子上的刀片。配药时,用夹子固定药片,按下盒盖,刀片会像“铡草机”一样把药片切成两半。

原理很简单,宣传图也挺完善的。但是从买家的评论来看,分配器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比如药只能分成两半,如果再切下去,因为形状不均匀,很难固定。另外,太大或太小的药丸都很难切,有糖衣的容易碎。

“带刀片的盖子松了,刀片切不到药的一半。”“如果做工不好,切出来的药片会直接变成碎渣。”“切好的药片盖子特别松,大一点的盖子会歪,药片也不会切成两半,直接就碎了。”……拿一台四合一的配药器来说,已经有近10,000人购买了

即使发药器成功将药片分成两半,如果要继续切割,很可能“神器”也无能为力。来自中国药学大会和第13届中国药师周会议的一项研究表明,七种不同大小的片剂分别被手、剪刀、刀片和切药器分成两半和四两半。根据欧洲药典的半片剂量评价标准,对该片剂的劈裂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7种片剂中,有5种通过了切药机半裂试验,4种裂片未通过试验。

“一些家长试图在家里自己配药,这可能会造成许多安全隐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北京医院管理中心主任药师赵志刚指出,专业药师需要判断哪些药可以分,哪些药不可以分。有些药物一旦分离出来,会破坏原有的结构,影响药物本身的疗效。比如缓释片,如果单独服用,可能会破坏缓释机制,药物会突然释放,导致中毒。

“即使是能分的药,家长也很难保证分对了,保存好了,用对了。”赵志刚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差异很大,不能单纯凭父母的感受就把用药剂量减半。另外,不同的药物单位不一样,有的是毫升,有的是毫克。一旦家长搞混了,就会导致用药过量,后果会很严重。以往研究发现,我国儿童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成人的近2倍,新生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成人的近4倍。

  建议

  丰富剂型添选择

  专业分药增服务

根据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公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数据,在176652个国内药品批文中,仅3517个为儿童用药(儿童专用药是指通用名中明确指定用于儿童的药品,不包括用于儿童但通用名中未指定用于儿童的药品),仅占2%。从品种上看,3500多种常规药中,儿童用药品种只有60多个。

赵志刚认为,中国儿童用药供应不平衡。其中,治疗常见病的非处方药品种明显增多,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过剩现象。而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罕见病的处方药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缺乏适合儿童用药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多数药品说明书缺乏适应症、用法和儿童用量。“由于缺乏针对儿童的临床试验,也缺乏相关的研究数据,医生只能提前和患儿家属说明情况,然后结合他们的用药经验,在成人剂量的基础上,根据体重或年龄换算出儿童所需的剂量。”

但是,药品配送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赵志刚认为,应该出台相应的标准,制定具体的操作标准,由专业的药师来做。在保证卫生条件达标的情况下,用秤等精密仪器进行称重,并规定保存期。

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做了更积极的探索。其药剂科设立了专门的药品分包岗,每天有两名专职药师将药片研磨,按照三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不等的规格装入小分装袋中。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标注分包日期,最后放在密封的盒子里,给在这家医院住院的孩子。当然,包装工作的耗材和人员成本暂时只能靠科室和医院来支撑。

“配药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力物力。在许多发达国家,配药服务将通过单独的收费得到补偿。一般儿童的发药费用要比成人高,因为发药需要准确的给药,更复杂。”在赵志刚看来,要解决儿童用药短缺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儿童药物研发不可能一蹴而就。更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生产更多易于包装和使用的剂型,如液体剂型和颗粒剂型。同时,要提供适合儿童的规格(如微型片剂),尽快落实药学服务补偿机制(儿童药品调剂费),让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药师来做,从而保障儿童用药安全。(记者魏媛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