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成绩优秀,现在突然对什么都没兴趣了;我曾经把一切都告诉我的父母,但现在我总是把他们拒之门外。一个乖巧的孩子,手腕上突然多了几道伤疤……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近日,记者采访北京多家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发现,部分机构的咨询量一年内翻了一倍多,其中咨询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家长明显增多。青少年普遍情绪不稳定,自残甚至自杀悲剧时有发生。
为什么青少年的心理越来越脆弱?孩子有哪些症状需要家长和老师关注?
症状
[表现1]性情突变
品学兼优的儿子突然“冷冰冰”
从小,儿子小刚(化名)就是赵女士的骄傲。她不仅各科成绩优异,还通过了10级钢琴考试。她刚上初中就被选为班长。然而,最近赵女士发现他的儿子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放学回家,他总是躲在房间里,不想和父母说一句话。偷偷看了儿子的作文后,赵女士似乎发现了一些线索。《向往自由》《为什么我没有周末》《为什么我每个周末都要上那么多课》……作文本上满是孩子的负面情绪。
的确,为了保持好成绩,从小学开始,儿子的周末就被各种课外培训班塞得满满的。即使下课回家,也不能闲着。你不仅要完成校内外的各种作业,还要保证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钢琴练习时间。玩耍一直是孩子们的奢侈梦想。
“孩子,我想和你谈谈。你觉得你能跟你妈妈说什么?”赵女士主动和儿子交谈。聊了一会儿,孩子似乎从最初的冷漠和不耐烦逐渐变得话多了。“我想养一只狗。”我儿子提出了一个要求。“那你应该好好学习。如果期末考试各科都考满分,爸爸妈妈可以考虑给你买只小狗。”看着儿子终于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赵女士高兴地说道。“那就算了。”孩子心灵的大门又紧紧关上了,一下子又变回了过去的冰冷态度。
赵女士想继续尝试和儿子沟通,但无论说什么,儿子都不回答。最后,孩子不耐烦地把妈妈“请”出了门。“我不想再和你说话了。我说的和没说的有什么区别?”
[表现2]生气易怒
姐弟之间的“争风吃醋”
“你是姐姐,给你弟弟腾个地方。”“我弟弟还小,不懂事。你这么大了还不懂吗?”.郑先生头疼。他已经上初中的女儿,每天和4岁的弟弟为琐事打架,有时甚至“争风吃醋”。
说到这里,女儿也是满腹委屈。我辛辛苦苦写了一篇科学实验报告,一扭脸就被弟弟用彩笔涂得面目全非。我姐生气了,忍不住拽我哥,开始打他屁股。弟弟的哭声引来了家里的老人。看到妹妹在把弟弟打趴在地上,老人急了,就上去打了妹妹一巴掌。
“为什么你们都偏向你弟弟?很明显他欺负我。你为什么不批评他,反而打我。”我妹妹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一时间,家里大哭小闹,乱成一团。每天生活在“热水”中的郑先生很无奈。老人偏爱孙子,重男轻女根深蒂固,老人很难改变主意。郑灿先生只要求他的女儿尽可能地尊老爱幼,但她的女儿脾气倔强,无论弟弟死活都不肯让。一家人天天打打闹闹,不得安宁。“我不知道怎么和女儿沟通。真的很头疼。”
[表现3]自我伤害
女儿手上突然多了几道伤痕
近日,小丽(化名)的母亲王女士意外发现女儿手腕上有几处伤痕,感觉有些奇怪。
一开始女儿只是说不小心划伤了自己。在王女士的再三追问下,女儿才道出了实情。原来是她用刀片割的。王女士不得不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原来,小丽的自残行为都源于家庭环境的暴力。今年初二,小丽从小和父母关系就不和睦,父亲动不动就爱打人骂人。“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他骂我妈,而且用的词是最难听的。”小丽告诉心理咨询师,她自己也经常被父亲打骂。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件特别小的事情没有做好,她爸爸就会骂她。
因为王女士忍受不了丈夫多年的打骂,选择了离婚,但他们为了给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庭,仍然生活在一起,导致暴力的家庭氛围持续影响着小丽。心理咨询师认为,对于小丽来说,只有用利器伤害自己的身体,才能释放和缓解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一开始她只是用硬物轻轻刮了一下手腕,父母很难发现。”如果我有,我会说我不小心碰伤了自己.”久而久之,轻轻抚摸她的手腕并不能缓解她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只有越抚摸越用力,直到流血受伤才被妈妈发现。
探因
情绪压力难释放导致孩子心理脆弱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脆弱,甚至有些孩子有抑郁倾向?为什么孩子青春期后会叛逆,不爱和父母交流?
对此,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孩子的贪玩和与同龄人、兄弟姐妹的交流,其实是自己情绪和压力的重要出口。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逐渐走向社会,与同学、同龄人关系的分量甚至会逐渐超过与父母的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初高中的孩子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平时升学压力大,课后也没有可以近距离接触一起玩的伙伴。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和压力很难得到释放。
除了社会压力,有些家长还会人为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忽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宗春山举例说,比如孩子考得不好,回家后哭。哭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正常表现,但如果家长这时不去安慰,反而会责骂。当孩子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支持时,就会逐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最终彼此疏远。
家庭是一个亲密的地方。青春期后,有些孩子不好意思和父母有肢体接触。有的孩子选择早恋,到外面寻求安慰。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与孩子亲密的身体接触;另一方面,要随时敏感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与之有效互动。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只关注他们是否吃得好、穿得好、成绩好。
“以早恋为例。孩子有爱别人的能力。父母首先应该祝贺孩子的成长。这时候,不要指责,不要评价,不要强行分手,而是开诚布公,大方地和孩子谈一谈恋爱,引导孩子正确接触异性。”
另外,为了解决二胎家庭的纠纷,父母“一碗水端平”是最重要的。宗春山说,父母不能忽视老大的情感感受,不能事事都让老大放弃老二。父母要教会弟弟妹妹尊重哥哥姐姐,让弟弟妹妹参与照顾,避免老大对二胎的抵触。
支招
孩子这些细节需要多关注
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北京茶壶心理工作室创始人尹建民建议,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多听孩子的话,少说话。“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判断,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
其次,父母嘘
第三,面对孩子的烦恼,家长要带领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引导孩子思考和探索各种解决困难的方法,让孩子知道面对困难有很多选择,而不是伤害自己。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多元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抵御挫折的能力。
尹建民建议,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家长应多加关注:
突然的小动作。
如果孩子在做作业或做事情的过程中有很多手部的小动作,比如咬手、咬指甲、吃铅笔头、抖腿等。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是孩子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但实际上,这说明孩子有压力,可能在学习或人际关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事没事干。
孩子脾气变得暴躁,情绪不稳定,没事就大叫两声,或者摔门摔东西。家长需要注意,孩子可能内心充满压力,用这些行为来发泄压力。
突然问奇怪的问题。
如果孩子突然问“活着有什么意义?”以及“学习很难。”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变化。他们可能正在经历挫折。比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在学校老师同学都不重视,一些简单的愿望都无法满足。
记者叶笑言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