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收到一条信息,
最近我们小区的疫情还没有关闭。我和我的孩子将去公园锻炼。路上没有没有车的人。当我遇到红灯时,我准备过马路。谁知道孩子一直说红灯不能过马路?
我在想,孩子真的有必要无条件遵守规则吗?你也想教他如何灵活?
转念一想,我们都知道要给孩子定规矩,但是规矩太多,孩子会不会变得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自我?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别的不说,就拍了开场,问了身边的朋友。超过一半的人说你可以过马路。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定义规则的类别。
对我来说,规矩分三类,红色永远不能违反;黄色在前提条件下可以破;绿色是灵活和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看,消息中并没有担忧。
我猜,估计很多朋友会对这三类规则的划分产生疑问。真的没有标准答案可以照搬。
那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01
红色规则
红色规则是绝对不能违反的。我的定义是生命安全规则和我们的家庭规则。
举个开头提问的例子,就是红色规则,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因为凡事总有万一,这样的交通事故新闻真的很多。
但是我永远不会教孩子在这些规则面前灵活变通。毕竟生命安全不能有侥幸心理。
这一类除了交通安全,还包括运动安全、性教育安全、防拐安全、家庭生活安全(拿刀、摸插座等。),这些都需要不断加强和严格执行。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那么在我们家,还有一个坚守底线的,就是家规的执行。“家规”之所以叫“家规”,是因为我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执行,而不是双重目标。
在我们家,有“外向”和“内向”两个方面。除了生命安全,“向外”还在我们的家规中增加了“不要打扰别人”;“向内”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在意的道德标准的传承。
我家的规矩是什么?如何实现它们?可以看看以前的文章。我今天不会开始。爱情和规则怎么才能两全?我绝不会在这些事情上和女儿妥协,没有商量的余地。
02
黄色规则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黄色规则。估计也是大家疑惑会比较多的一个领域。我来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对我来说,黄规管的是不涉及第一部分的事情,但做了就是主流价值观“值得称赞”的默认。
我不会像“红色规则”那样强加,但我愿意和小d讨论。
之所以这样,是不想让小D“听话”,而是想让她“懂事”。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如果所有的规则都是要求和灌输的,没有理由说只能执行,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就会被削弱,每个人都不得不不假思索地服从,“自我”必然消失。
我该如何定义这个?一个简单的标准,不执行这个规定的最坏结果,我能承受吗?
比如,我不能承受闯红灯的最坏结果,但我可以承受下面这些“黄规”的最坏结果。
我给你举个例子。让座,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我就把她列为黄规。
小上了车后,我们谈到了这个规则。
规则的定义——公交车上的座位是给所有人的,每个人都是先到先得。但是如果坐着的时候看到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或者比你小的孩子,你可以让他们坐,这样就更好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因为如果你愿意这样做,下次你在公交车上不舒服的时候,或者你长大了,老了,别人也会这样帮你的。
以上两段基本是我家聊天规则的模板,红色规则我也要说一说。只针对“黄色规则”,我再补充以下一段。
没有例外——这样的行为是善意的、好的,但不是被迫的。如果你今天很累或不舒服;或者你再次主动提出让座,对方说你不需要,可以不让座。
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我们家。d一开始不太懂,但我说的话会成为她心里的一颗种子。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我在家里遇到的。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在公共汽车上不得不给一位不想坐的老爷爷让座。结果小男孩大哭起来。
本来是好事,但是大家都很尴尬。当时我偷偷跟小D重申了我们家的这条“黄规定”,小D也记住了,告诉我,如果对方不需要,可以不让座。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看到别人的时候叫人,分享好的东西,好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等等。
这些是我们家的“黄规定”,并不是强制性的。
我会告诉小D为什么这样做比较好。最终“做还是不做”的选择权在她自己手里。
他们最坏的结果是什么?d被说没礼貌没教养,我也教育不了吧?
看,短期内,我可以接受最坏的结果。
而且我相信,长此以往,当她真正明白“为什么要服从”的时候,她自发服从的意愿一定会更强,她的“自我”也会得到保护。
当然,选择这样做,也意味着我们的父母需要内心强大,时刻记住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初心。
比如我特别想让小D表现的有礼貌的时候,她就是不打电话;当我特别想让她大方分享的时候,她选择了拒绝。
不得不说,这些东西和亲戚同学放在一起,我的面子还是受到了挑战。那时候我会觉得很尴尬,觉得有点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但我总觉得,品德的规则需要一个人“自发”遵守,而不是外界“强制”遵守。
但不代表我们不在乎。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再谈一次。
谈谈你的感受——为什么不打电话给别人?为什么不想分享?
说说别人的感受——不叫他大叔你是什么感受?你不和娘娘腔分享玩具,她是什么感受?
我始终相信“人性本善”,所谓的品德需要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上。
当孩子得到了满足,有了安全感,同时,慢慢开始往其他地方想。这些将是自发的选择,而不是被迫的。
所以,在我们家,这些是“黄色规则”。
而当我给小D“选择的自由”时,她的“自我”也不会受到约束。她会思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然后慢慢学会理解别人。
03
绿色规则
最后,还有绿色规则。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暂时的规定,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行为。
例如,当孩子们在一起玩时,其中一个领头的孩子说:“接下来,我们要找一篇长文章。”于是大家分头去找。
在寻找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告诉其他几个孩子,“我们找一个圆的,而不是长的。”
结果领头的孩子因为孩子违规,对着孩子大喊大叫。结果孩子之间起了矛盾,找大人仲裁。
对于我来说,这种我不参与引导的事情,基本都是留给孩子自己解决。
同样的,我和小D玩游戏和桌游,她也打破了约定的规则。我也不会上网。这孩子不守规矩,怕输。
基本上,我会指出你违反了规则,这与我们之前的协议不同。
但只要小D能说服我,哪怕承认之前的规则太难,我也想改。在达成共识之前,我们都可以进行协商和讨论。
在这种“绿色规则”中,我给予了充分的自由,但也需要小D表达沟通清楚。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训练她的独立思考和敢于表达。
今天,这篇文章没有标准答案。我分享的是我个人三观的输出。我自己也一直这么做,我也是这样教育小D的。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会有所不同,但我希望至少有了这种“红黄绿”的规则划分,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用意识和思维培养孩子。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去思考它们,就越是让自己的内心充满了不断更新、不断增加的惊奇和敬畏: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来源:大J和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