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莱医生
两岁的孩子,这样管教最有效
几个月大的婴儿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他们经常啃自己的小脚,因为他们不知道小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1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清晰,开始意识到“我”与他人不同。到了两岁,随着运动和认知能力的显著发展,他们初步认识到,作为个体的“我”和“我”的力量,他们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张越来越强烈,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被父母称为“反抗”的行为。
家长要理解和管教孩子这个阶段的行为。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认为,第一个消极阶段也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特别赞同这个观点。在第一个消极阶段,如果父母纵容他们的孩子,他们会发展出自私和自我中心的思想。在第一个消极阶段,孩子们的任务是慢慢学会独立,因为我们的孩子最终会成为独立的人,并在我们的社会中生存。父母的任务是对孩子开始适当的管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规矩,什么是规矩。
两岁以后,家庭就不能再以孩子为中心了。母亲必须在心理和情感上与孩子划清界限。妈妈忙的时候不能随便打扰孩子,大部分时间孩子应该可以自己玩。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引导他自己去解决。他自己解决不了,他父母就帮他解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独立,懂得尊重父母。
孩子只有懂得尊重父母,才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把父母的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是孩子自我管理的开始。
青少年的叛逆不是大脑发育的结果,而是缺乏管教的结果!要避免孩子青春期的问题,关键在于孩子两三岁时的有效管教。
如何管教
一、和两岁的孩子沟通要用命令的语气,而不是请求的语气
比如,不要告诉孩子,“你去逛街,妈妈希望你乖。”这是请求的语气,两岁的孩子大概还不能理解“乖”是什么意思。你应该用命令的口吻对他提出具体要求。你可以说“你必须坐在婴儿车里”,“你必须牵着你妈妈的手”,或者“不要在商场里哭”.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命令式的语气”是指态度要坚定,但语气要温和,不是让你黑着脸或者提高嗓门吓唬孩子。
而且两岁左右的孩子记不住太多的要求,一次提一两个要求就可以了,不要提太多要求。
二、惩罚不应成为管教的重点
当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大多数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惩罚孩子。笔者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错误的。父母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惩罚上,而应该放在防止孩子行为不端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惩罚是对抗性的,很可能影响亲子关系的暗示,让父母和孩子处于对立的状态。而且,有些父母在惩罚孩子后会表现出后悔和内疚。父母的这种矛盾状态,会让孩子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无法形成自制力。
例如,如果你想带你的孩子去公园,不要在他们行为不端的时候惩罚他们。相反,你应该在去公园之前告诉他们“今天去公园,如果你离开我,我们就回家”。这对孩子没有威胁。威胁受情绪影响。你要心平气和的说,因为你只是在给孩子传递信息,告诉他不能逃避父母。如果逃跑的结果是什么,那就让他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有一个事先清醒的认识,让他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自制力。
三、管教孩子时应该坚持原则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要坚持原则,否则孩子无法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制定规则,有时执行,有时不执行,有时严有时松,孩子会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所以我们说,只有父母坚持原则,孩子才能学会严格管理自己。
比如一个小孩在商场里大吵大闹,影响了别人。告诉他“今天不要买喜欢的东西,马上回家”。照你说的做。别说回家了。孩子乞讨,或者家人劝说改变主意。全家必须形成共识。当一个人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其他人也要保持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两种态度。
大家都知道孩子能找到这个缺口。所以你会发现,当妈妈管教很严的时候,他总是在溺爱他的那一代人面前找到他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说全家统一认识很重要。
来源:张思莱医生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