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奶粉行业的2022:行业在迷茫的时候什么时候会遇到拐点?

奶粉行业的2022:行业在迷茫的时候什么时候会遇到拐点?

2022年的市场让很多奶粉从业者感到迷茫。

经历了2021年艰难的经营年,2022年国内奶粉行业经历了更艰难的一年。

由于新生人口下降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022年奶粉行业未能触底,但市场销量和售价再次触底,也让不少从业者陷入新一轮的迷茫。行业何时是真正的底部,拐点何时到来?

  艰难的生意

“今年销售额的下降令人恼火。”山东威海一家小型母婴连锁创始人梁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2010年开始创业以来,2022年是他生意最差的一年。

虽然2021年奶粉生意并不轻松,门店新客明显减少,但整体销量下滑不大,门店数量保持小幅增长。然而,2022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当地母婴店的生意明显下滑。有些店的月销售额下降了30%到50%,从17万到18万元到7.08万元。

在梁盛看来,2022年由于反复爆发,当地的旅游业和制造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冲击母婴行业。比如当地工厂的双职工,原本家庭收入一个月能破万,但疫情下工厂无法全面开工,收入也受到影响。

收入的下降也影响了购买力。据梁生介绍,以前店内奶粉的主要售价在200元/罐左右,今年降到了100元/罐左右。11月份北方开始供暖,需要一次性缴纳几千元。12月份,一些外来人员不得不攒钱回家,这也让梁盛的门店销售出现新一轮下滑。11月店铺销售额比10月下降三分之一,12月也未能恢复正常。

下游店生意难做,上游奶粉经销商日子不好过。

威海当地一家国产奶粉代理商王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2022年是他创业以来库存最高的一年。当年5月至7月,由于奶粉销售淡季提前开始,王明的库存也快速增长。7月,王明的仓库里还有4个月未消化的货物,堆满了9层楼高的奶粉纸箱。最近几个月,经过反复去库存,王明的库存比夏天减少了40%,但仍比往年高很多,这让他担心很多,甚至停止按计划向工厂全额进货,工厂也不敢轻易处罚他。

业务的不景气也让2022年奶粉企业和经销商的关系更加微妙。

随着社会库存的快速增长,为防止经销商随意去库存或窜货,贺飞、君乐宝、伊利等奶粉企业都在2022年增加了罐内码。后者位于奶粉桶内,扫码就能查到相关产品对应的城市、经销商和进货信息,相当于给经销商的行为加了一个隐藏的监视器,变相增加了经销商去进货的难度。

2022年,棕榈油、葵花籽油、乳清粉、乳糖等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也推高了奶粉的生产成本。国内部分奶粉企业开始小幅提高产品出厂价以稳定成本,但这也引起了经销商的不满。

王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已经收到了自己代理的品牌明年1月份的产品涨价通知,这让他很无奈。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上涨部分大部分被经销商自行消化,无法向下游传导,这也使得奶粉业务利润降低,让他对2023年的业务更加迷茫。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奶粉大会上,母爱部落总经理王鸿也公开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工厂不应该将成本转嫁给渠道。目前奶粉市场价格非常理性,很难再提价。这个时候,考验就是能力

2022年上半年,为解决库存压力,国内贺飞(06186.HK)、澳优(01717.HK)等国内头部奶粉企业不得不进行一轮“去库存”行动,包括减少对高库存经销商的出货,以降低渠道库存,缓解压力。

不过,去库存也影响了奶粉企业的业绩增速。上半年,中国贺飞实现营收96.7亿元,同比下降16.2%,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约40%。澳洲上半年营收36.3亿元,同比下滑15.1%,净利润2.2亿元,同比下滑62.9%。

由于国内各大奶粉上市公司不再发布今年三季报,其下半年市场情况不明。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下半年国内奶粉企业的增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走访发现,加剧的市场竞争带来了残酷的价格战。目前国内很多定位高端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也在2022年进一步下降。比如某知名品牌的核心单品成交价一度跌至200元/罐甚至以下。

近日有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贺飞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将下降,而中国贺飞营收近三年分别增长32.3%、35.3%和22.7%。

行业压力也影响了奶粉企业的股价表现。截至今日中午,中国贺飞股价为6.94港元,较2022年初12.34港元的峰值下跌逾40%。年内,贺飞股价最低跌至4.46港元。澳优的情况也差不多。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10港元左右下跌了50%以上。

相比之下,外资乳企的业务增长略好。雀巢三季报显示,大中华区婴幼儿营养品业务结束了连续几个季度的下滑,转为两位数增长;近日,菲仕兰中国区总裁陈格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也表示,2022年,菲仕兰中国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尼尔森零售数据显示,今年1-10月,美素佳儿整体取得6.6%的市场份额,最新10月市场排名已升至第五位;达能季报显示,第三季度中国奶粉业务较去年同期增长5.3%,但增速从两位数回落。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奶粉市场整体仍在下滑,头部品牌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尤其是2021年以来,外资乳企通过数字化、渠道下沉等新战略,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

为了增加收入,奶粉企业也开始“不务正业”,不断加快业务多元化,向儿童奶粉、中老年奶粉、特殊医疗食品、营养保健品、宠物食品、营养保健品等赛道拓展。以寻找新的市场。以儿童奶粉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很短的时间内,儿童奶粉市场的品牌数量已经超过500个。

不过,多位受访的奶粉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儿童奶粉和成人奶粉两大市场刚刚起步,对业绩的支撑还是有限的。

在12月27日举行的网易新能源乳业峰会上,一品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牟山波也透露,目前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面临婴儿出生下降的困境,但儿童奶粉和中老年奶粉仍有很大市场。特别是近三年来,国民营养需求和营养意识进一步提高。不过,牟山波也认为,短期内上述品类可能难以弥补婴幼儿奶粉市场下滑的影响,5-10年可能会有更多好的表现,甚至超过婴幼儿奶粉的市场空间。

  “不务正业”的奶粉企业

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已经连续四年下滑,何时见底成为我最关心的话题

告诉宋亮第一财经记者,2022年奶粉行业的进一步下滑是因为新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导致市场总量的持续萎缩。但很多奶粉企业误判形势,仍然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定价和营销策略;另一方面,2022年各地疫情相继发生,也给经济和奶粉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刺激政策的不断出台,业界对拐点有了新的期待。

尤其是新生人口的下降。过去五年,中国出生人口快速下降,从2016年的1883万下降到2021年的1062万,这也被认为是奶粉行业持续下滑的主要因素。

安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随着管制放松和经济复苏,中国出生率有望降低甚至反弹,奶粉板块也有望迎来重估。深港证券研究报告也认为,在预测人口出生情况时,应充分考虑三孩政策对新生儿数量的提振作用。预计未来几年出生率的短期“断崖式下降”将得到弥补,定量预测23-26年每年出生人数在1000万以上。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行业企业对拐点的判断仍较为保守。

澳优董事长严伟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今年整个乳业增长不明显,但在宏观环境的压力下,保持整体稳定并不容易。2023年随着疫情变化,消费市场有望逐步回暖,乳业市场总量将好于今年。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来说,市场总量仍将处于瓶颈期。

宋亮还认为,该行业不太可能马上看到转折点。虽然随着疫情的放开,经济会继续向好,拉动人口出生和母婴消费,但整体的复苏还需要时间。比如两年前,由于疫情原因,推迟了部分生育需求。但随着放开后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越来越多,这部分需求不会马上释放,生育率可能会在2024年甚至更长时间出现反弹。

短期来看,行业的增长还是来自于企业间的“相互厮杀”。2023年也是新国标落地和二配方注册的关键一年。奶粉行业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淘汰赛。之前市场预测会有三分之一的品牌被淘汰,甚至是一些大品牌,这样会给剩下的品牌留下更多的空间来争食。12月14日,雅培中国宣布,将通过业务调整,逐步停止中国大陆市场婴幼儿营养品的经营和销售。

某外资乳企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行业的拐点预计需要很长时间。未来两三年,头部在市场上的品牌和品类仍会增长,但主要来自于市场份额的变化。比如雅培的奶粉退出后会留下一个亿左右的市场空间,其他几个头部品牌的市场份额也会相应增加。(王明、梁胜应采访对象要求为化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