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前,老师们的工作节奏大概是这样的:备课、上课、处理作业、批改作业。“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少家里的书面作业,意味着以前的作业变成了学校的作业,一天的工作节奏无形中紧张起来。时间怎么分配,作业怎么点评,后进生怎么解决?因此,我试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种全新的作业管理。
首先,在备课上打破作业和课堂作业的壁垒。作业时间的变化直接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了我们的备课模式。以前小学语文备课主要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和《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现在要增加两个练习册备课,让教学知识点和习题的巩固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方向性和把握性。同时也让课内练习成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真正检验和巩固。一篇新课文一般两个课时完成,《补充习题》和《教师教学用书》是比较好的搭配,两个课时熟练完成即可。055-79000有一些延伸练习,可以在延伸作业时间内完成。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作业的批改和修改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是应该在课堂上做完之后再讲,还是应该在讲之前收集起来批改?事实证明,即使是先写完再上交批改,正确率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教师无法充分预设学生的易错点,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讲课模式下,学生做题不积极,有依赖性,等着老师讲。于是,我调整了程序,学生做完后,收集起来批改。批改后,他们结合共性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个别批改或课后辅导。
那么,学生回家都做些什么作业呢?可以安排三类:一是预习和复习;二是基础巩固;第三,看课外书,写读书笔记。有的同学在学校就能完成作业,完成慢的同学就不怕困难,也不会增加第二天老师批改的负担。
我做了两次尝试来评估我的作业。
我第一次采用了分门别类每周考核的策略。一开始我把作业分门别类,列成表格,实行加分制。有的是组长数完交给我,有的是老师一个一个数,一个周末总结。前十名学生可以得到奖励。期末总结每周总成绩,然后算出前十名,每人奖励一本书。到了学期末,觉得这种方式太费时费力,而且由于会计的门类很多,没有重点,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所以,我改变了我的方法,开始关注钥匙带的两端。
改变的第一步是简化方案,既方便老师操作,又让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我没有涵盖所有方面,而是在每个阶段设定一个评估重点。在此基础上,我综合考虑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每周评选一名表现突出、进步显著的学生。每次选择都很用心,会跟踪记录,也会结合班级学生的整体培养方向,借助评价来引导学生。另外,我会把奖状私下发给学生家长,感谢家长的合作教育,通报学生的优秀表现。
在调整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前,当一些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老师可以要求家长配合他们的教育。现在,不同作业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好的指导和监督。我调整我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少一些大张旗鼓,多一些个性化的帮助。教育的各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学校作业管理发生变化后,必然带来家校合作的变化。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不需要提出各种语言学习要求。而是要增加与家长的个性化互动。
其次,少一些不满,多一些感激。作为连接孩子另一端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给家长制造一些“信心”,先做好学校的工作,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进步点,用这样的“光彩”与家长沟通:先感谢家长,再提出一点期望。家长会很乐意接受,也会对我们教育孩子更有耐心。
“双减”带来的最大启发是让教育工作变得简单。但是简单不简单。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布置给学生的练习更加准确。每一次与家长的沟通,都能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成长的作业管理之路。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