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科培养的任务交给社会了吗,学校应该扮演什么角色?”12月29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回应称,无论是学科本位学习还是非学科本位学习,学校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校外培训的定位始终是有益的补充。
记者注意到,《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校内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减负提质增效并重,增加非学科学习供给,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配置,着力解决教师学科结构性矛盾, 开设好音乐、形体美全部课程,加快构建“双减”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同时,《意见》对规范教育部门和学校引入非学科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作出具体要求,促进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学校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满足。
上述负责人表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创造条件,不断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此外,上述负责人还回应了如何缓解因体育、艺术纳入中考科目而引发的学生和家长的训练焦虑问题,称各地中考体育、艺术等科目的安排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非竞争性选拔。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故意大力宣传和曲解体育、艺术纳入中考的政策,制造焦虑,迫使学生家长被动参加校外培训,增加负担。
“为此,《意见》从根源入手,要求改进体育、艺术类中考考试内容、方式和评分方法,切实加强过程考核,逐步实现考试成绩的等级呈现,注重学生体育习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坚决杜绝校外培训成绩与大学、中小学招生挂钩。”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说。
新京报讯(记者冯琦)
原标题:体育艺术联考引发训练焦虑?教育部回应:部分机构宣传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