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对非学科校外培训管理工作做出系统部署,引导校外教育走上科学健康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优质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素质教育。校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教育的整体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价值创造点?如何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良好配合下,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把握优势,回归素质教育初心
“实践中,校外教育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综合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营地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内容,都来自于校外教育的探索和总结,不断被学校教育所借鉴和采用。”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吴刚平看来,相对于高精尖的学校教育体系,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不仅机制更灵活,也更贴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校外教育具有社会性、开放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点。它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能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吴刚平指出,在校外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着与学校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甚至沦为学校教育的“影子”。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以来,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高树国观察到,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他表示,下一步,帮助校外教育实现转型发展,推动其在不断调整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袁立新表示,校外教育要加快转型,回归素质教育的初衷。“相比应试培养,校外教育更应该以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坚持公益,更加贴近乡村学生
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静对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的调查发现,近四分之三的农村学生没有参加过校外教育活动,“校外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校外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以校外科技教育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谢开斌发现,城市学校的学生科学素质总分明显高于县城和农村。“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两个主要途径。相比城市学生,县乡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探究、科技节等活动的校外资源更为匮乏。”
“虽然学生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但不可忽视的是,校外教育具有重要的公共性或准公共性。“在高树国看来,如何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校外公共教育资源更加贴近家庭和乡村,赋能更多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陈静介绍,近年来,在全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浙江一直注重校外教育的均衡发展,正在通过“移动少年宫”等措施,帮助更多农村学生获得可及的优质校外教育资源。以杭州富阳区为例。截至2021年,该区已举办流动少年宫413个,服务足迹遍布24 t以上
据重庆市少年宫党支部书记、主任杜威介绍,随着师资、硬件、课程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学生将能够在学校完成一般性兴趣学习,“传统的、低附加值的校外教育服务供给已经落后甚至将被淘汰”。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校外教育机构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转型?“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公办校外教育机构应该更加积极地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市场发展方向和消费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和满足潮流。”袁立新表示,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等校外教育市场的主体,要倡导新理念,应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
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可以在少年宫起到引领作用。近年来,重庆市少年宫建立健全了青少年校外教育品牌运营规则和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把标准立在上游;提高产品供给质量,以新时代青少年核心素养教育为主线,建立模块化课程资源库.“为各区县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场所和阵地提供指导和服务,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职责和主业。”杜威说。
专家认为,校外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广州少年宫成立了家庭教育学院,探索“家-校-社宫”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开展亲子工作坊等活动,发挥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