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构建“家庭-学校-网络”联动体系引导未成年人网络行为

构建“家庭-学校-网络”联动体系引导未成年人网络行为

近日,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保护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号。报告通过对我国6-18岁未成年人、家长和教师的大规模调查,全面分析了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中,未成年人网上教育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对未成年人网上保护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报告数据显示,短视频和视频平台的“青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降低青少年在网络上遭遇不良信息的几率。而给孩子设置了“青春模式”的家长比例不到一半。三成以上的家长互联网素养不高,四分之一的家长有一定的互联网依赖。在父母经常玩手机游戏或看短视频的家庭,未成年人上网的时间更多。同时,绝大多数家长和学校都会对未成年人进行一些网络安全教育,但仍有20%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没有考虑过网络安全。此外,近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在一些安全问题上没有网络安全意识,比如网上过度消费、网络谣言、不良内容等,这也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涉及较少的一个方面。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未成年人的行为源于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环境不仅包括其直接接触的环境,如家庭、学校等,还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如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政策法规等。现代社会,互联网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它贯穿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所有环境系统。再加上家庭和学校环境,形成了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新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家庭和学校与网络互动,影响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比如,从此次发布的报告来看,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适度监管和正面榜样作用,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的上网依赖。而学校和家庭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会直接体现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的短板上。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环境会影响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动机和网络成瘾。关于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了解越多,亲子互动越频繁,亲子关系越密切,未成年人就越不会依赖网络来满足心理需求,上网的动力就会减弱。在教养方式上,当父母与孩子亲近,能够严格约束和管理孩子的行为时,孩子网瘾的可能性最小;但是,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孩子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时,孩子网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从学校环境来说,学校开展的网络素养教育越全面、越丰富,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越高,网络成瘾的概率越低。未成年人是否适应学校环境也会影响他们的互联网使用。不喜欢上学、与同学关系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动机更强,网瘾风险更高。

因此,有必要采用系统的观点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和保护。除了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外,还应注重“家庭-学校-互联网”体系的建设,促进家庭、学校和互联网体系的良性互动,既满足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需求,又减少其对互联网的依赖和遭遇不良信息或其他网络侵害的可能性。“家庭-学校-互联网”良性互动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

一是依法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多方合作的网络保护格局。要尽快推动法律规定的各方责任,在政府、社会、平台企业、社区、学校、家庭的配合下,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充分发挥政府在网络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在监管平台治理的同时,协调社会资源,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

其次,借助平台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平台开发优质数字内容,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同时,通过线上公开课、有趣的短视频和视频、互动节目等形式,帮助学校和家庭提高未成年人和家长的上网素养,帮助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适当监管。

第三,协调社会、学校、企业的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帮助改善家庭的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让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提高家长的上网素养,使其对未成年人上网有一个合理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子女的上网行为。

第四,深化学校网络素养教育。从整个社会来看,学校教育是实现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尤其是留守儿童、困境家庭等父母、监护人无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家庭,更需要依靠学校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第五,拓展未成年人线下生活空间。根据现有的研究,在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管理、引导和教育方面,疏导优于拦截。转移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线下生活时间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政府的协调下,公园、体育馆、图书馆等场馆可以与当地社区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和周六日免费开放,通过社区、学校、家庭的联动,合理地、量力而行地组织活动,丰富未成年人。

高文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互联网”联动制度引导未成年人网络行为[《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专家解读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