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儿童发展补贴是让政府更多地参与到育儿成本分担体系中,减轻育儿的经济压力。
近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就《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初步拟定了深圳市育儿补贴标准,明确按照累进差别化原则发放育儿补贴。一孩、二孩、三孩三年累计补贴分别为7500、11000、19000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无独有偶,济南近日出台编号《济南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明确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具有济南市户籍的二孩和三孩家庭,每月领取600元育儿津贴,直至孩子3岁。
需要注意的是,自2021年7月四川省攀枝花市率先启动育儿补贴以来,包括云南、河北衡水在内的多地都出台了育儿补贴政策。此次,深圳、济南等地对育儿补贴做出政策安排,针对大城市身份推出实实在在的奖励性补贴,意味着“给钱鼓励生育”的温暖政策正更多地从中小城市吹向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大城市。
这显然是必要的:现实中,大城市虽然可以吸纳更多的年轻人,但生育率往往更低,年轻人“不想生、不想生、不敢生”的现象往往更严重。这与大城市生活压力更大,工作节奏更快,重症监护费用更高有直接关系。
生育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生育的本质是“人口的再生产”,其正外部性明显,但高成本也会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大城市,生育的综合成本通常更高。要增强那些育龄人群的生育积极性,就要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减负”。——中的“负”首先包括经济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济南等大城市出台育儿补贴,无疑是育龄人群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痛点。以深圳为例,其特大城市属性赋予了其育儿补贴措施象征性意义,而相对较高的补贴标准和育儿补贴对象则扩展到一胎补贴范围,不乏借鉴价值。
鉴于深圳几乎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深圳5.36%的老年人口比例还没有达到老龄化社会10%的标准线,生育有育儿补贴更像是政策。正因如此,此举更容易起到示范作用。毕竟很多地方比深圳更需要有效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延长人口红利窗口期。
长期以来,社会一直在争论发展儿童补贴的问题。有人会拿“低生育率趋势不可逆转”来否定育儿补贴的存在价值。其实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庭对于生两三个孩子的犹豫和观望,是有生活压力因素的,尤其是在大城市。支付育儿津贴可以缓解许多家庭的压力,尤其是大城市的家庭,即使它不能覆盖所有的育儿费用。而这一过程中传递的“鼓励生育”导向,也会在创造良好预期方面带来正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育儿补贴的发放是构建生育友好环境体系工程的一步,但不是全部。自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府提出实施全面三孩政策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出台了延长产假、为家庭购房提供补贴等措施,以鼓励生育。去年8月,十七届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出台20条措施,整合婚育、育儿、教育,在产假、医疗、教育、住房、金融、税收、保险等方面发力,旨在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