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组三角形可以画多少度的角?“除了30度、45度、60度、75度……应该还有165度!”据新闻报道,四川成都两名四年级学生米志贤和廖发现课本上一道数学题的参考答案“有问题”,而他们查到的其中一个答案并不在参考答案中。他们给教材编写组发了邮件。小组的回复肯定了两位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严谨态度,并表示在教材修订中应采纳他们的建议。
像“找茬”“找茬”这样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2021年秋,沈阳七年级学生崔晨曦指出英语教材中蜜蜂的图片配食蚜蝇科,出版社编辑表扬了他。当年10月,上海小学生吴发现,美术课本上的“叶子”应该是亿万年前的古老生物“海百合”。出版社追查错误,第一时间上报修改.
出版社虚心接受意见的坦诚固然值得肯定,但这些思维敏捷、敢于质疑的中小学生的探究精神更难能可贵。面对权威教材,这些学生不盲从,不相信。他们是他们做什么和他们不做什么。他们坚定地发表意见,显示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求知求真的价值认同。
与其没有书,不如相信书。中小学课本是“炼成”的。经过很多专家的手,当然经得起各种推敲,比其他阅读材料更准确、更规范,但这并不代表教材就是完美的、无懈可击的。中小学生每天和课本生活在一起,当然最熟悉课本的边角。很多时候,即使发现了问题,有些同学也不选择质疑。这恐怕还是和一些中小学过于格式化的教育方式有关。
我早年做过三年中学语文老师,一直很困惑如何协调学生生动的认知和课本上死板的答案之间的关系。我不是不知道,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通过类比,通过路径,可以更大程度的打开思维。但面对考试这个“硬杠杠”,他们只能收敛,压抑。在行动上,就是聚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背诵,“会背就好”,“答案要标准”。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会变成一种模式,最终会凝结成成绩单上的数字。
当然,这是一种让步,甚至是一种倒退,其后果往往会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呈现。当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离开学校,进入高等学府,甚至进入社会,很多人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问问题,只做事情。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这个结果归结于当初对质疑的压制,但至少,在现在的教育中,应该有让孩子表达质疑的空间。
另外,学生不质疑,或者很少质疑,也和传统社会从众的习惯强有关。教科书代表权威,教科书就是标准,这种意识往往会削弱人的质疑精神。爱惜字纸或尊师重道。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这些想法无形中过滤了不同的声音。如果学生总是试图在课本的缝隙中寻找一些问题,难免不会被认为是“故意找茬”。
必须认识到,“挑课本的毛病”是在问题意识中学习知识的绝佳方式。一切都是破碎的,如果你对问题有了更多的意识,必然会被迫寻求答案,探索路径。这种研究、探究和严谨的精神是创新和创造的开始。
一方面会打破标准化的标准模式,让学生从固定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尝试寻找不同的路径和方法,看到不同的风景。例如,从问题意识入手,发展发散思维,寻找学习方法,相互学习,自上而下寻找答案,这样才能读好《科学》这本书
另一方面,这也会导致某种超越的心理体验,从知识超越到价值超越,这对于一个全新的灵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课本只是知识的桥梁。我们可以渡过他们,但不必过分依赖他们,更不必崇拜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求知精神。
无论如何,学习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灌输,以吸收更多的新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完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态度是平等的。只有时时保持求真的敏感,才能真正窥见新知之路。
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1月11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