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爆发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课”等保障措施,实现了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确保学校正常秩序的工作目标。目前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学生的身心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有专家表示,儿童青少年感染后,身体不适会导致心理变化,甚至心理困扰。首先,我的情绪波动很大,我感到恐慌,担心自己的病情会恶化。有些同学也会因为网络课和期末考试而感到烦躁和紧张。其次,可能存在作息不规律、拖延症、手机成瘾、强制反复洗手等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紧张关系?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认同“家长要保证孩子睡眠充足,饮食合理规律”,“家长和老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尽量放松”,“家长和老师要接受孩子的紧张情绪,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潜伏期缩短,传播速度加快,症状与流感相似,但更严重。由于个人免疫力、病毒数量、毒力强度不同,其危害性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大小,都会对人的健康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卫健委最新调查显示,常见阳性病例导致肺炎的发生率约为8%,对基础疾病患者危害较大。事实上,一些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康复后会出现多种后遗症,如腹痛、味觉障碍、嗅觉障碍或关节痛、失眠、乏力等。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儿童感染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症状相对较轻,明显低于目前的中老年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客观上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心态和情绪也容易出现波动,需要全社会的警惕和重视。因此,当前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寒假,如何在家庭、学校、社区的配合下,做好学生的健康规划和心理调整。
树立科学的公共健康认知。尽管绝大多数人口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我们仍然不能低估新冠肺炎的力量。家长和学生应加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知识的学习,理解和配合传染病“班级B and B管理”的实施,形成对病毒和传染病的科学认识。低年级的孩子主要强调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高年级学生应在科学膳食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独立客观的公共卫生认知和科学可行的自我健康管理计划。
疫情过后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但不能操之过急,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在运动时间上,发病期间禁止体育锻炼,完全恢复后两周左右才能开始适度体育锻炼,感染后一个月左右应避免竞争性和对抗性运动;在运动频率上,遵循小幅度、低强度的训练方法,如前期步行、轻家务,后期跑步、骑自行车,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无论进行哪种体育锻炼,都要坚持安全、多样化、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运动与休息平衡,避免背部受凉,脚部保暖。如果出现胸痛、头晕等危险体征,应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接受医疗。
用积极的心理重建健康的身心。家长要重视但不要过度恐惧病毒,为孩子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做好情绪管理,在孩子面前呈现轻松的精神面貌,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心态,共同度过特殊的后疫情期。从心理上接受疫情事实,了解和关注自己和家人的症状变化,科学处理疫情发生后的失眠、焦虑等心理不适和反应。与成人相比,学生的症状相对较轻,新冠肺炎感染往往在家庭成员中同时或相继发生。特别是对症状较轻的中学生,要在家庭康复过程中主动照顾亲人,在疫情危机中寻找机会和希望,开展生命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感恩意识和同理心。倡导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倾斜资金和人力,以学生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入社区和学校,共同促进疫情后学生身心健康恢复。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