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传染病的影响,一些孩子挺身而出,成为照顾家人的“小大人”,引发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讨论。
家务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学会做家务是最生活化的教育,是生活必须的教育。然而,在成就导向的家庭中,以学习的名义弱化的家务劳动仍然是孩子生活中的盲点。“子子孙孙不准备种田织布,还要学桑树阴下种瓜”。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孩子从事农业和家务劳动的生动场景,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遥远的想象。家务劳动是最适合孩子的生活实践,是让孩子回归生活本真、发现生活乐趣、体验生活能力的“居家课程”。如果父母主动屏蔽孩子的家务,实际上是屏蔽了孩子与生活建立情感、和谐、深刻联系的实际机会。
劳动意识是儿童必备的核心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促进身心成长。中国古代教育传统非常重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比如曾国藩就曾把“用功读书”作为教子的日常课之一。中小学自主设置劳动课程后,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劳动教育,劳动的价值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得到真正的重视。煮饭炖汤,打扫庭院,日常生活照顾家人,都是孩子生命成长不断赋能的过程。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积累技能、磨炼意志,还能让孩子懂得尊重劳动、感恩,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无疑是一个孩子走向成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素养和自信。
劳动教育有利于孩子主体意识的确立。儿童不仅通过其他家庭成员的爱和尊重,而且通过责任来确认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关于这个《弟子规》有很多建议。父母生病了,就要“父母生病了,先吃药。”日夜守候,寸步不离床”;对待你的衣服要有皇冠和地位。不要搞砸了,造成污染”;通常,房间是干净的,墙壁是干净的。几案干净,笔墨无误。“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是父母关爱的对象,但也有自己的角色期待。通过劳动实践,在照顾自己和家人的过程中,从一个“小大人”逐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但是,有些家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过度的照顾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削弱了孩子自立的主观意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过度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自私脆弱,缺乏同理心和合作精神,甚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责任体系缺位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生活中性格短浅的“巨婴”。让孩子参与家庭工作,用自己的努力赢得认可,培养孩子的尊严感、秩序感和价值感,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节日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春节快到了,有很多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杂事。置办年货、收拾房间、做年夜饭、贴对联、剪窗花,既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友好的文化氛围,又能引导他们体会劳动的快乐,关心他人。希望这些被赋予节日仪式感的劳动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作者是Xi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