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坚持“一米身高”视角 积极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

坚持“一米身高”视角 积极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

供图/视觉中国

如何让北京更“小”?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CPPCC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马洪涛建议,丰富儿童公共游乐设施,适当改造和拓展儿童户外活动,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马洪涛表示,近期要丰富儿童公共游乐设施供给,对旅游景点、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房等儿童经常玩耍的公共空间进行小规模改造,对居民区健身器材进行改造,拓展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爱幼城市”的概念源于儿童基金会和人居署于1996年联合发起的“爱幼城市运动”。目前,儿童基金会已在全世界认证了3000多个爱幼城市和社区。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号,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包括北京在内,各地都在全力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儿童友好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安全和发展,也凸显了一个城市的温度和美丽。马洪涛委员建议,“出台地方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指导意见,并写入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北京市东城区于2021年率先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北京市各区要认真总结东城区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压实责任,鼓励探索,注重创新,确保全市创建工作走在前面、干在实处。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孩子们生活、玩耍、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北京各地要发扬敢为人先、敢为人先的精神,主动作为,积极部署和落实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工作,建立健全具有北京特色的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机制,在社区决策、建设和管理中“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意愿,扎实推进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步伐。

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需要突破很多瓶颈,其中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面临的安全风险。北京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北京东城区、海淀区的一些街道,设计师尝试让孩子参与到社区设计中,将社区内的人行道和车行道分开,让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同时,小区内的道路经过“适小”改造后变得平整防滑,避免了巨大的高差和连续的台阶,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骑自行车或滑板。各地要坚持“儿童视角”发现和消除社区各类风险隐患,切实担负起监管和主体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需要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有特色、可感知的活动空间,让儿童充分释放童心。调查发现,目前世界各地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分配主要考虑成年人的感受,儿童的需求往往被忽视。普遍存在儿童活动设施数量和种类少的现象。对此,在城市社区街道“微改造”的过程中,要整合落实全龄社区、老年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的理念,坚持“1米身高”的视角、寓教于乐的内涵、安全环保的标准,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扬长避短,不断丰富儿童公共游乐设施,拓展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确保儿童快乐

北京市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爱幼理念,以创建爱幼社区为突破口,扎实开展爱幼行动,抓紧推进爱幼城市创建工作,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让孩子们更加快乐成长。

威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