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治理寒假违规竞赛 要拆套路 治根子

治理寒假违规竞赛 要拆套路 治根子

北京市“双减”工作专班近日发出提醒,寒假期间,专班继续密切关注节假日违规竞赛问题,严厉打击与招生挂钩的违规竞赛行为,严惩学校违规招生行为。专题班还提醒学生和家长,掌握合规竞赛白名单,警惕非法竞赛套路。同时重申,任何竞赛及竞赛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的依据。

寒假到了,各地中小学基本都停止了校园教学,但各种校外违规比赛并没有停止。一些组织者甚至计划利用寒假学生的空闲时间和家长“弯道超车”的欲望,开展各种非法比赛,以赚取大量资金。

现在一些非法比赛的名字往往很高,不是国际级就是世界级,国家级的名字满天飞。设计新颖、套路无穷的营销宣传甚至忽悠了学生和家长,把各种违规比赛简单地当成了含金量十足的合规比赛,纷纷掏腰包参加培训和比赛,希望在以后的招生中占得先机。

众所周知,家长感兴趣的是比赛的“加分”效应,而非法比赛的组织者却盯上了家长的门票。针对寒假期间违规竞赛可能兴风作浪的情况,北京市“双减”工作专班发布提醒,不仅普及了合规竞赛“零收费”的三大重要特征,还揭示了违规竞赛的三大常见套路,即不敢对外叫停竞赛,不断更新名称马甲;通过第三方报名,建议付费领奖;比赛不断设置初赛、复赛、大师赛等晋级模式。

相关职能部门在寒假伊始打这一剂预防针恰逢其时,尤其是曝光违规竞赛的套路,更有助于广大学生和家长识别,避免上当受骗,不仅耗费时间和金钱,最终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对于这样的科普,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保证每个学生和家长都能知道,进而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和防骗意识。

但是,拆解套路的防骗提醒毕竟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脱下马甲,换个套路,违规比赛还能卷土重来。想要彻底铲除非法竞赛生存的土壤,需要在治理上做根本性的努力。非法竞赛之所以对学生和家长有吸引力,只是因为主办方声称如果在竞赛中获得前几名,可以享受某些招聘中的加分等优惠政策,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虚假宣传。但也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通过各种非法比赛,希望给孩子“镀金”。

因此,监管部门除了畅通违规竞赛的举报渠道,加大对寒假期间各类违规竞赛的打击力度外,还需要切断违规竞赛与部分中小学利益的联系,让“任何竞赛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依据”的规定成为一条不能触碰的高压线。一旦能100%保证比赛结果不再与中小学招生挂钩,让违规比赛再次被吹嘘,学生和家长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大打折扣,之前的套路自然也就土崩瓦解了。

家长也要改变对各种比赛的看法,不要把比赛当成孩子升学的敲门砖。一旦各种竞赛被功利化,它们不仅会耗费父母大量的金钱和孩子大量的正常学习时间,而且会使他们的孩子失去兴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