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加快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

加快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

日前,甘肃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实践与行为养成相融合,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和素养为目标,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在中小学开设法治知识课程,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多种方式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所有中小学配备法治副校长.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小学法治教育全面加强。但也要看到,中小学法治教育仍面临一些困难。例如,中小学各阶段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不够深入和全面,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法学教育人才相对匮乏,课程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而忽视法治意识的培养,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加快中小学法治教育整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

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系统提升原则。应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法律的认知、学习需求和接受程度,确定法治教育的目标,设计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系统构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一体化体系,使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具有梯度性, 法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层次性,法治教育的方法具有实践性,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推进,从而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是法德共存原则。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要有机统一、双向融合,既有助于青少年把握权利边界、强化责任意识,又能培养青少年对社会道德秩序、公序良俗的认知,使青少年内心对法律正义价值和道德道义价值有统一的认同,实现法治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提升。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在课堂上讲授法学理论,分析案例,让学生有一定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适当拓宽课堂范围,注重实践体验,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提升实践体验,实现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的有机融合,实施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加快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应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协同机制。根据中小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法制教育教学规律,各部门横向协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构建以政府为保障、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社会为依托的“四位一体”协作机制。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保障作用,从制度上统筹建设和管理青少年法治教育发展。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积极参与青少年法治素养的培养。

各级中小学是主阵地

加快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应着力构建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目前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法学教学体系不够分层次、不够系统。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教材,梳理教学章节的设计意图,理清法治教育与其他板块的关系,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提炼教学主题,以教学模块为导向,分步制定各阶段教学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范围,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建设课程资源,统筹安排教学。

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法治教育的综合教学能力。目前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师范生。要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提高法治教育的综合教学能力。一是在高校师范教育体系中,增加法律专业知识密度,为培养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业教师打好基础。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加大对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入职前后的法治教育模块专项培训,提高法治教育水平,同时搭建一体化培训平台,构建中小学、高校、法治机构的法学教学共同体,加强交流,提高法治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要构建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综合教学效果。由于法律知识体系复杂且专业性强,在中小学法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充分发挥育人的有效性。第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个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育目标,采取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故事教学和情境模拟,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二是在组织形式上协调推进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活动、校外体验的协同育人,多维度、全方位、渗透式地引导学生学习,增强感性体验,提升法学理论认知,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在考核评价上注重多元化和过程化,建立科学的法治教育考核机制。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互评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为辅,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法律素养。考核内容上,既有传统的纸笔考核知识内容,也有考核学生平时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能力。

(作者是伊犁师范学院法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