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窦桂梅委员:为学生减负 也别忘了为老师减负

窦桂梅委员:为学生减负 也别忘了为老师减负

关于“双减”政策的巩固和未来推进,来自教育界的CPPCC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特别关注教师负担和赋权问题。她认为,“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需要学校加强时空、课程内容、治理机制、校内外资源的协调。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给老师减负。

窦桂梅说,“双减”最大的变化是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增加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课内”和“课后服务”两个单元,意味着学校每天要为学生提供全周期的服务,这使得大部分教师每天在学校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身心节奏、健康和情绪,保持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平衡,是每个校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她看来,学校应该优化强化教师一天的教育时间,提高教师课后服务的“教学力”,培养“双减”到“课程-课堂-课业”的路径,形成教师专业人才和通才全面发展的“培养机会”。窦桂梅分享了学校20多年的实践探索。她说,学校从2002年开始破解“三点半现象”,变课后托管为课后服务,逐渐成为课后教育,构建了课后协调的“双教育体系”。“我们学校除了给每个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外,还允许其他老师担任副班主任,行政后勤人员担任第三班主任;所有管理干部都要沉下去,把管理建立在班级的微观基础上。”窦桂梅说,一、二、三级班主任的职责分工和合作机制,有效地分解了传统班主任的负担。另外,10多年来,每周四,学校的管理人员,各学科的教研员,同年级的老师等。不得不“蹲一天”,整合时间碎片、多头管理和各种检查,在真实场景中找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合力推动教师的“激励整合”。

她表示,未来要巩固和深化“双减”成果,需要进一步探索家校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一方面,学校的育人主体责任要打破空间之墙,向外延伸“双减”的步伐,让“双减”有“长脚”,走向课外、社会、优质课堂和家庭。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把盛开的玫瑰移植到学校的花园里”,让名师和社会公认的好课程资源引入“课后教育”。

“双减教育需要回归教育的规律和本质,依靠一批教师的自觉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给教师‘精神水仙花’,更要有‘物质面包’,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回归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窦桂梅说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牛魏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