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专家解读:如何看待中国人口负增长?

专家解读:如何看待中国人口负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6.77 。死亡人数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中国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当天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相关问题需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包括更加有效地实施生育支持政策。

人口增长遵循何种规律?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监测预警课题组做了多情景人口预测分析,出生人口数据在“十四五”期间会有波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认为,人口负增长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形容,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需要客观看待,积极适应,积极应对。

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说,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一个规律。目前,一些国家已经进入负增长。人口变化由三个因素组成:出生、死亡和迁移。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不一样,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压力也不一样。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低于2.1的更替水平,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也呈持续下降趋势。

姜说,对中国来说,人口的死亡有其客观规律,波动很小。在不考虑国际移民的情况下,人口负增长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和出生人数减少引起的,同时伴随着老龄化和人口死亡率的上升。“简单来说,出生的少,死亡的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毛也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生育率和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总量正在转向负增长,低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人口负增长下的少子老龄化”正在取代“高生育率下的人口过快增长”,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首要矛盾。

  如何看待人口负增长?

“作为一个基本因素,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也是一个长期的非线性过程,简单的推导可能会有偏差。”张对说道。

专家指出,关键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张认为,中国人口禀赋优势依然明显,2035年前每年新增劳动力仍将增加。同时,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劳动力相对年轻,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新聚集将形成新的增长极。

“当人口进入低生育水平时,并不意味着人口会立即停止增长。这是因为过去高生育率积累的人口正增长惯性还在起作用。”毛燕燕说。

该专家指出,人口事件是长期事件,但人口变化遵循人口发展本身的规律,其后果是可以预见的。人口最基本的规律是,当前的出生和死亡水平不仅会影响当前的人口增长或减少,还会影响未来的年龄结构和人口增长。

  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

“人口负增长是客观现象和发展趋势,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学系系主任杨凡说。

江说,从国际经验看,负

其中,实施更加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加大全社会的投入,重视家庭发展,促进适龄婚育,努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也是所有受访专家强调的重要内容。提高生育率是当务之急。

杨凡提到,将促进生育,释放生育潜力,生育率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将尽可能平稳。张还指出,提高生育率涉及人口治理体系的完善,包括法律和文化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通过多元化的改革来适应长期的挑战。

姜认为需要更多的优惠措施来鼓励生育。毛燕燕还表示,要尽早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做出战略部署,尽早采取应对措施,包括更加有效地落实各项生育扶持政策,为育龄家庭提供更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支持。(完)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题:专家解读:如何看待中国人口负增长?

作者春丽李敬泽马帅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