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引发关注和担忧的“负增长”终于来了,也是中国61年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事实上,对于长期关注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人来说,负增长原本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必然结果。从2016年开始,中国每年净增加的人口一直在减少,从2016年的906万减少到2021年的48万,所以2022年的负增长只是延续了近几年的趋势。至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最关键因素,则是持续的低生育率。
2016年,在“二孩政策”的带动下,新增出生人口达到1883万人,呈现阶段性反弹。然而,仅仅过了6年,2022年新出生人口已降至956万人,不仅跌破1000万人的水平,而且仅为2016年的一半左右,降幅之大比最悲观的预测还要糟糕。
横向比较,总人口与中国大致相当的印度,每年新增人口超过2000万,是中国的两倍多,未来总人口将远远超过中国。如果平均寿命80岁,中国长期只能维持7亿多人口,即使勉强维持每年900万人口。被印度超越后,未来人口将被美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多个高生育率国家超越。
按每年956万计算,总和生育率不到1.1,仅为更替水平的一半。通常我们把1.3到1.5的生育率称为超低生育率,日本的生育率在1.4左右,属于超低生育率。而中国现在的生育率比日本低0.3个孩子,甚至可以称之为极低生育率。几乎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仅略高于韩国),比欧美发达国家少0.5个孩子。未来少子化和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更令人担忧的是,2022年的首次负增长几乎不可能是底部,反而会成为见证持续下跌的新起点,短期内几乎没有迅速扭转趋势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几年处于疫情防控的特殊历史时期,但考虑到我国之前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防控效果,至少在2022年的人口数据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并不太明显。相比之下,由于疫情的压力,2023年新出生人口的数据很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总的来说,中国人口的第一次“负增长”主要不是因为疫情,而是长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理,即使未来中国迅速摆脱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意味着新出生人口数据会出现报复性增长,我们不要给这种不切实际的错觉。我们还是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
少子化直接导致人口规模缩小,人口结构老龄化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那么,如果“负增长”成为长期伴随中国人口问题的一种常态,会带来什么后果?首先要承受的是养老问题。目前,每年新出生的。
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果年轻人口规模严重减少,很可能动摇中国经济的创新基础。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来自其巨大的市场和人口规模优势。如果总人口日益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这种优势就会逐渐消失。此外,随着经济放缓和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年轻人创新创业意愿下降,进而大大降低中国eco的创新活力
正是因为这种担忧,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一再呼吁中国的人口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帮助提高生育率。应该说,这些建议有一部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采纳的。比如深圳正在征求意见《育儿补贴管理办法》,计划给有三个孩子的家庭最高补贴37500。此外,山西、陕西、云南等地也在近期推出或计划推出类似政策。
我们认为,上述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一方面,与越来越高的抚养孩子成本相比,现有的现金补贴仍需进一步加强,才能真正刺激家庭生育。欧洲一些鼓励生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平均会拿出GDP的2-3%来鼓励生育。中国的低生育问题更严重,可能要占GDP的3-5%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在过去的文章中,我们建议通过给家庭现金、免税和补贴抵押贷款利息来降低儿童保育成本。而且现在是发放育儿福利鼓励生育的最佳时机,因为整体经济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如果这些政策向有孩子的家庭倾斜,可以一石二鸟,鼓励生育,提振经济。
另一方面,现金补贴不足以消除家庭对生育的所有担忧。比如,针对新生儿可能涉及家庭过多精力的问题,中国未来需要建设更多的托幼机构,将0-3岁儿童入园率从目前的不到5%提高到50%左右,用社会力量帮助家庭分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社会投入上千亿元。再比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巨大学业压力,也是年轻父母不敢多生孩子甚至选择丁克的顾虑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比如取消中考,缩短学制,让孩子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最终有助于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已经预测到了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到来,但近五年来生育率下降如此之快,低生育率危机来得如此猛烈,仍然令人震惊。中国这一次久违的人口负增长,其实是对全社会的又一次警醒。低生育率可能引发的各种担忧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可以说生育率极低的灰犀牛清晰可见。五年生育率暴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需要差不多20年才能完全显现出来(我们对中国经济中短期持乐观态度),但对中国的长期负面影响必然是巨大的,灰犀牛正在缓慢但坚定地冲进来。要想摆脱或者至少减少人口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有所作为,而且是刻不容缓!
作者:梁建章
来源:梁羽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