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还包括帮助父母调整育儿方式

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还包括帮助父母调整育儿方式

“班上一个学生给我写信。他写在作业的背面。一开始只看到了作业,没看到信。后来过了很久,我看到信,就赶紧联系了他。”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任敏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她觉得这是一个“求助”信号。

最近,胡馨予案件暴露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任敏看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但现实中,许多精神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人员。多位受访的一线心理咨询师呼吁“希望尽快完成高中心理老师的岗位”。此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还包括帮助父母调整育儿方式。

陪伴,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在一起

在做心理咨询时,任敏也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她认为这对教育者很有启发。“当时有个学生精神状态不好,午睡时被老师叫出走廊,以为会被批评,但老师只是关心地问怎么回事。”任敏回忆说,这位学生非常感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一幕,特别温暖。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后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和转折,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主席宗春山告诉记者。

从医学的角度,有专家分析,在向成人过渡的过程中,儿童的情绪中枢率先发育,到15、16岁就能感受到强烈而丰富的情绪,而人体内负责情绪和行为管理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另外,由于大脑发育不均衡,再加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原因,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

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共青团山东省委特邀心理督导专家泰琪表示,很多孩子在学校期间会开始发展恋爱关系,但这个年龄段本身会面临很多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有情绪波动,比如分手,吵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难以承受或消化的破坏性事件。

要加强陪伴质量,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宗春山说,这种陪伴不是在物理空间上的在一起,而是耐心地倾听,与孩子交流。“不是孩子说,而是家长说‘没事’,这是‘看不到’孩子内心的痛苦。”宗春山强调。

然而,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非常复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度所副所长张认为,从家庭角度来说,不应该让孩子背上难以承受之重,学习成绩好并不能决定一生的幸福或成功;从社会角度来说,要创造更多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开辟人才成长的多种渠道,倡导“各行其是”的社会风尚。

未成年人心理疏导 也包括帮父母调整养育方式

家庭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泰琪认为,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因素可以接近70%。

然而,许多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对这些常见问题重视不够,甚至不知道可能是心理障碍造成的。“很多时候,有些孩子因为一个眼神而受到伤害。”任敏说。

2021年,第一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障碍总患病率

他见过许多童工。他们在学习时会出现腹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体检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到了咨询门诊后,有些家长会很生气,批评孩子“你就是想偷懒”。

杨中新网2月7日电(记者)据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发展很快。宗春山认为,这一方面会促使他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他的冲动。对此,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创造一些释放的机会,比如一些刺激的运动,容忍他和父母的合理争吵,允许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等。

因此,在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不仅要帮助孩子,还要帮助家长调整教养方式。“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如果初中或高中的老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学他的学科。”任敏说,厌学的症状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因此,宗春山也建议,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同理心,“脱鞋穿他的鞋”,给孩子一个证明自己的出口,而不仅仅是学习,否则“一旦学习出现问题,孩子就无路可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春山认为,我们应该提醒学习好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失败过,所以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就会“亮起来”。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缺乏 忽略情感给予

宗春山说,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注重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工具”,宗春山说。

宗春山认为,中国很多父母还是物质父母,不是精神父母。他们更注重对孩子的物质照顾,却忽略了情感上的付出,不会表达对孩子的爱。

“有个孩子每个月给主播打2000块钱电话,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因为主播天天说我爱你。那为什么父母不能对孩子说我爱你?”宗春山认为,现在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还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

太极也有类似的观察。在意识层面上,需要关注孩子日常的言语和话语,是否表达过“我不想活了”、“我活腻了”、“死了就算了”等直接的语言信息,或者在我死后制定一些计划,画一些与死亡有关的图画等。这些都需要关注和重视。

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泰琪觉得,不仅仅是青少年自身的意志力,更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青春期的危机很正常。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个阶段知道如何关注自己,更多地了解自己。

比如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主动锻炼来缓解,对情绪消费很有帮助。还需要教会孩子学会求助。当他们有压力时,不仅可以向父母求助,也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如学校心理老师、专业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

心理教师要有专业能力 不单是科班毕业

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从早期就要防微杜渐,早期预防远比后期干预有效。

在工作中,泰琪经常会接到教体局、教科院的邀请,为教师系统提供专业培训。在他看来,单纯配备高中心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会发现,高中孩子的心理问题看起来更明显,但其实这些问题可能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在逐渐积累,但到了高中,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强,问题也更明显。

不仅仅是高中,泰琪认为一定要从小学开始,至少要有一个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且这个老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而不仅仅是科班毕业。

如今,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2021年,教育部给《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政协委员的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人员。

任敏补充说,有必要建立一个监督系统来检查心理教师是否合格。还需要思考建立配套制度。比如一个孩子一个学期需要几次免费的心理咨询,缺一不可。

资料来源:杨光。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