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7日电(刘欢)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6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中,50%是学生,其中41%的人因为抑郁症而辍学。
为什么抑郁症的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如何面对青春期抑郁症?
“一件小事都会让我很痛苦”
16岁的贝贝是广西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在教室里,当她走过几个同学的时候,同学们一起笑了起来。她在笑声中不知所措,纳闷: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看到我会笑?
每天发生的小事都堆在贝贝的心里。她总是在想,她做得不好吗?
“我害怕上学,在那里一点小事都会让我很痛苦。”贝贝说,她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抑郁。“其实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
在同学眼里,贝贝性格开朗,好相处。在家人眼里,她和父母、姐姐、哥哥相处融洽,家庭条件不错。
但是从14岁开始,低落的情绪一直追着她,贝贝渐渐开始沉默寡言,发呆,注意力不集中。在无法逃离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残,甚至数次自杀。
她向父母求助,告诉他们她不想上学,也学不会。“他们只能对我说,‘这些只是一种体验’和‘你只能学习’。我觉得没什么用。”
直到自残被发现,贝贝的父母才终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心理健康科主治医生沈晨宇告诉Zhongxin.com记者,抑郁症有其生物学基础,患者不只是暂时抑郁。
在正常情绪下,大脑中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神经递质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但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神经递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导致患者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快乐或兴奋。
“这是心理疾病,不是简单的自我调节就能恢复的。”沈晨曦说。
他说,可能导致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常见因素有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变化和基因等。这些因素可以作为抑郁症发病的独立因素,也可能共同发挥作用。
资料图:图为2022年江苏志愿者和孩子们参加模拟医疗活动。(图片与此无关)魏豹摄
“孩子有情绪问题的时候,整体环境是不包容的。”沈晨曦提到,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父母的反馈往往不是很积极。“比如‘别人都好好的,你怎么就有问题了’和‘别想了’,但这些话就像是在告诉哮喘患者,你只需要大呼一口气,帮不了他们。”
他指出,孩子在长时间得不到正面的求助反馈时,会失去表达的想法。
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
“为什么孩子会莫名其妙的抑郁?”这是知乎1848万浏览量的问题。众信。com发现,许多网民在回答中否认了“离奇”一词。
在杭州从事自由职业的谢女士,在听说儿子被确诊为抑郁症时,同样感到震惊。但她仔细一想,其实孩子的问题是有预兆的。
“他进入青春期后有点自闭,还跟我说不知道怎么和人相处,后来就很少提起了。”谢女士告诉Zhongxin.com,她的儿子以前是一个外向的男孩,但他的父亲总是对他很严格。后来,他们离婚了,孩子们随父亲进入了一个新的家庭。
2022年11月,儿子患上了持续抑郁症,失眠,自残,甚至幻听。谢女士赶紧回到孩子身边。这时,他不得不住院。
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她开始在网上寻求帮助,发现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和她一样的问题。
一位母亲曾在青春期抑郁症的家长中表达了极大的苦恼,她说:“我给了她很多建议,但她不听。”
群友回答:“你关心的是怎么解决问题。当然,她不会听的。”
沈晨宇说,很多前来咨询的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如何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对疾病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考虑。“家长往往很焦虑,很难接受孩子不能上学,就想让我们医生赶紧确诊治疗。”
他认为这个想法是在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认知问题。面对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如果急于做出诊断,会进一步自责。“我们能做的是帮助他们恢复情绪,但家长的诉求是做出诊断,治疗后让孩子回学校。其实这对孩子和医生都不公平。”
资料图:图为2022年哈尔滨极地公园“极地奇妙夜”活动。(图文无关)中新社记者孙汉伦摄
“原来我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德慈曼菲心理诊所主治医师谢亮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行为乖张,非常排斥父亲,几乎无法与父亲同房。
在许多交谈中,谢静发现她的父亲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很强势,很难沟通。女孩长大后有很多疑问和想法,得不到答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表现出脱离父母独立的想法,但留给他们选择的空间很小,留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时间也很少。”谢伟说。
他指出,很多人对青少年抑郁症有误解。“这是医学问题,也是家庭问题。因为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会影响这个家庭,引起整个家庭的负面思考。但家庭是这个群体恢复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成员应该是情感恢复的推动者。”
经过多次心理治疗,女孩的情绪逐渐恢复,她的父母也参与了对女孩的治疗。记得在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有一天,女孩突然灵机一动,对他说:“谢博士,我想通了。原来我就是问题的答案。”
他对女孩的改变和想法感到欣慰。”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非常重要的心理和哲学含义。她真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令人意外的是,后来女孩不但和父亲和好了,还建议他一个人来心理咨询。“因为孩子觉得父亲为家庭付出太多,所以希望父亲为自己而活。”Zhongxin.com告诉谢亮。
谢静认为,在治疗过程中,父母不应该局限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支持的环境,相信孩子有能力去探索和解决自己的困惑。
“我们的理念是,不仅要关注孩子生病时如何康复,还要在孩子的家庭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中治疗。家长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如何观察、表达和做出改变。”谢伟说。
资料图:图为2022年哈尔滨极地公园“极地奇妙夜”活动。(图文无关)中新社记者孙汉伦摄
谢女士最近把孩子接回身边,深入学习心理学。她把这次经历当成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儿子渐渐开始和她交流,向她请教。谢女士对他说:“你是你自己的。你想好了再做决定,你妈妈会支持你的。”
“妈妈,我觉得你说得对。”儿子点了点头。(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