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期的临近,许多家庭正在上演一场“家庭作业大战”。记者调查发现,阅读、体育、练习等“自由式”作业,学生并不容易做到,家长只能帮着做。有家长表示,作业减负打了折扣。对此,专家表示,学校和老师在设计作业时不应本末倒置,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一个寒假要读十几本书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一个假期怎么可能看完十几本书?”马女士的儿子刚上小学。这个寒假,她收到语文老师的必读书目,要求复习。“书有十几本,每本差不多有教科书那么厚,一年级的孩子汉字不多。我必须带着他们和他的父亲。”整个寒假,家里人连出去旅游都要带课外书,马女士还要帮孩子补习读书后的感受。“过了一个寒假,家长和孩子都累了。”她说,孩子只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他们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我们写得好,他照着写,我们也没办法帮他写。”
“我上学的时候最烦的就是写读后感。没想到要为人父母了。”郭先生的儿子今年上四年级,也有类似的烦恼。“学校很用心地布置了寒假作业,还设计了精美的读书卡,让孩子们以手抄报的形式写至少五本书。可是孩子没有耐心,最后我也忙不过来。”记者采访了十几位中小学生家长,各种“花哨”的读书感受被吐槽最多。
体育要做手抄报
很多学校都列了寒假运动清单,要求学生在假期坚持体育锻炼。陈先生是一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让他不解的是,这次孩子的体育作业还增加了“书面内容”——,做一份手抄报,介绍一个喜欢的体育项目。
“学校允许我们每天打卡,我们都支持,但是体育也做手抄报,我不能理解。”陈先生说,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就把问题推给了家长。“现在我们必须减轻家庭作业的负担。这个作业表面上看起来是‘玩’,其实并不容易做。”
专家:给学生更多选择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认为,越来越“花哨”的假期作业,是“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和老师对作业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业不再局限于写作,有了更全面的实践内容。“但留作业不能本末倒置,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为什么学生和家长频频喊累?薛说,假期作业的作用不仅仅是巩固和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个体兴趣和差异,在作业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帮助学生平衡假期的生活和学习。
“例如,许多学校要求学生在寒假作业中体验春节的民俗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观庙会、旅游等方式来完成。”他补充道,学校要求的作业形式不应仅限于手抄报,还可以是绘画、拍摄视频、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作业不再成为“负担”。
本报记者李琪瑶实习记者何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