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街道的“婴儿之家”,为社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临时看护服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供图
学前教育和托幼服务面向“最软群体”,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2022年11月23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十章六十九条,明确以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为主,构建布局合理、公益性强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及学前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构建普惠性、多元化的托幼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托幼服务;为适龄儿童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加强对家庭关爱的支持和指导,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严锐解释说,《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探索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一体化的地方性法规,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一体化发展,巩固和提升普惠性托育资源覆盖面,打造普及、安全、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实现“幼儿好育儿”。
值得关注的是,从1999年开始,上海开始探索构建0-6岁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机制。201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托幼服务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推进托幼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发布《上海市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增加普惠性托育点等措施。上海市教育幼教工作处处长孙红表示,0755至79000加强学前教育支持生育政策旨在解决上海学前教育和托幼服务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同时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固化上海的有效经验和特色。
关注0-3岁儿童,建立社区托儿所提供临时看护服务,是此次立法的亮点之一。
在《条例》发布之前,上海市教委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条例》(以下简称《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十五”期间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做出了工作部署,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安全普惠、属地管理、多方参与、就近便利”的原则,在社区设置嵌入式便民设施。
据《意见》介绍,“十五”期间,上海将以镇为规划单元设立社区“宝宝屋”,按照镇街1-3岁儿童人数的15%配置“宝宝屋”,五个新城区至少配置20%;全市街道、乡镇“婴儿房”覆盖率达到85%,中心城区街道、乡镇“婴儿房”覆盖率达到100%。2023年,上海将全面建设社区托幼点,开办更多公办幼儿园。2025年,每1000人的保育名额不少于4.5个。《意见》还就经费保障、人员保障等具体问题提出了方案。
据了解,浦东新区正在引导和支持各类机构以社区为基础,提供嵌入式、菜单式、分年龄的普惠性婴幼儿护理服务,推进乡镇社区“婴儿之家”建设。曹璐镇正在进行试点,将“宝宝屋”的功能嵌入洪钟社区居委会的文化客厅,让年轻的父母可以暂时把宝宝交给保姆,处理好自己的工作,享受一点闲暇时间;爷爷奶奶去社区居委会看病、买菜、聊天、聚会时,可以把孩子暂时交给护士。他们可以透过窗户在“宝宝屋”里看孩子的游戏。社区邻里
浦东新区教育局幼儿园工作处处长汤涛介绍,浦东新区建立了浦东新区幼儿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36个镇街参加。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将幼儿园服务列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了乡镇的绩效考核。《意见》 《关于促进和加强浦东新区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号相继出台,从顶层设计上强化了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服务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
上海市普陀区托幼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斓曦分享道,2019年以来,随着托幼市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中心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申请前转向事中事后管理,形成了区域托幼服务的管理规则。通过建立日常视频监控、日常飞行抽查、信用评价公示、年审等托幼机构过程性、终结性评价机制,促进托幼机构监管,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可以为保育员提供研究活动、教研活动、培训实习、技能竞赛等多元化服务机制,帮助保育员学校健康发展。
立法保障科学育儿指导是《浦东新区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另一大亮点。《条例》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接受科学的育儿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科学开展家庭关怀和教育;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托幼服务和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农村社区生活圈和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据介绍,目前,上海已将覆盖0-8岁儿童家庭的科学育儿纳入全市“一出生一件事”,不断扩大育儿指导受益面,提高指导服务的精准性,每年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10次公益性免费科学育儿指导。同时,通过“进楼宇、进园区、进场馆、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模式,将科学育儿资源发送给家长,并通过“育有道”App、“上海科学育儿指导”等平台及时推送丰富实用的服务信息,有效支持家长家庭育儿。
中青报记者魏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2月06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