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呼吁全纳托儿服务“关爱”年轻人

呼吁全纳托儿服务“关爱”年轻人

保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幼有所育”,不仅是家庭的重大关切,也是国家的重大民生问题。然而,“没人带娃”“两个员工带娃难”已经成为年轻人普遍面临的育儿难题。上海通过立法解决儿童保育问题,给“最软群体”以坚实的信任,引起广泛关注。

自2023年1月1日起,《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实施,成为我国首个探索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一体化的地方性法规。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兼职副主席黄琦看来,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一体化立法,既规定了政府在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中的职责范围,也规定了学前教育和托育机构的场所和人员的标准和要求。这一创新立法具有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7年,时任十二届政协委员的黄琦开始关注托幼服务的发展。2017年上海两会上,她提交了“0-3岁儿童保育问题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解决”的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将学前教育费用专项附加扣除范围扩大至3岁以下”的提案;2019年全国两会上,黄琦委员继续提交《关于建立健全0至3岁公共托幼机构顶层设计法律政策的建议》的提案。

在2023年1月中旬召开的上海市第十四届CPPCC第一次会议上,育儿话题也是黄琦委员关注的焦点。她建议,在实施《条例》、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注意鼓励发展价格实惠、设施完善的民办养老机构,尤其是社区养老,鼓励发展全日制、半天制、小时制的弹性养老方式。

黄琦注意到,有家长要求托幼机构安装摄像头,这样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观看孩子的情况。她认为“这是家长不安全感的体现,家长对托育机构的信任程度取决于托育人员对孩子的负责程度”。

黄琦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发展,对托育服务的内容、时间、适宜年龄都有要求。在选择托幼服务时,他们更注重服务质量(包括机构资质、教职工资质、机构硬件设施等。).

托幼机构存在诸多问题,如“需求与资源难以匹配,家长需求不同,托幼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均缺失;很多民办机构管理难度大,一些非正规机构隐藏起来,游离于相关部门的监管体系之外。”黄旗说道。

针对目前托育服务总量不足、结构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石毅认为,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资源可以继续优化整合。在他看来,托幼服务行业的机构类型很多,条件也不一样。只有有效监督和引导机构按照标准和规范执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儿童入园安全,才能提高家庭对托幼服务的信任度。

黄琦建议,为解决“托幼难”问题,还可以根据家庭和社区的需求,设定不同托幼服务、不同托幼模式的服务标准、准入门槛和监管标准,借助机构、社区、企业为家庭提供养护、教育、托幼等多元化早期服务。

石毅分析,目前托幼机构的区位分布不均衡。大多数t

“建议通过立法确保三岁以下婴幼儿可以免费享受育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石毅认为,现在的托幼服务更侧重于城市家庭。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婴幼儿护理服务体系。他建议探索农村托幼服务,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通过上门服务为监护人提供科学的育儿培训。

在黄琦看来,对于职场适婚青年来说,产后的育儿、育婴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婴幼儿入托难、入托贵的现象与托幼机构招生难、生存难并存。“如果国家政策能够最优地解决‘育儿难’的问题,实现‘育儿好’,很多想生孩子却不敢生孩子的年轻人或许能够增强生育意愿。”黄琦说。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托育服务可以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有助于提高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石毅提醒,大规模推行市场化的托育服务,如果价格不在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内,实际上可能会降低再生育的意愿。

黄琦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托幼相关立法研究,深入系统思考幼儿教育发展方向,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收、教育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兴办托幼服务机构,承担托幼社会责任。同时,可以在师范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保育人才建设。

中青报王忠清记者冼洁洁韩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2月06日07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