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日报》报道,为解决科普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科普服务供应链不畅、青少年科普教育协调不够等问题,湖南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双走进”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大力气突破校内外科普教育双向沟通的堵点, 推动科技工作者和公益性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推动中小学生走进校外科普场所和科普创作空间。
事实上,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智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提高科学素养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普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进入中小学课堂,贯穿全民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很难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大军,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一节中,也特别提出要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整个育人链条。
现实中,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比如,科普教育周(月)、科技发明、电子竞技赛事、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参观科技馆、科技园等各种科普教育活动走进了很多中小学和课堂。然而,科普教育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科普教育课程比重低、科普教材内容滞后、科普教育师资短缺、科普教育活动质量不高、科普场馆短缺、偏远地区科普教育条件有限等,都明显制约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发展。
要解决上述瓶颈,需要有效的长期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此,湖南省提出了发展中小学科普教育的创新路径,开启了创新科普教育的新模式。《意见》提出支持学校开展科普主题阅读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在大中小学校建设主题科普设施或科普场馆,并与周边学校和薄弱学校共享。此外,努力打通校内外科普教育双向衔接,推动科技工作者和公益性科普资源进入中小学,推动中小学生进入校外科普场所和科技空间,为“双减”赋能。
推动中小学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发挥高校优势,积极推进科普教育相关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师资培训,解决科普教育师资短缺问题。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和影视机构的优势,努力开发适合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宣传片、沉浸式体验技术和环境;我们将发展先进的科普教育移动汽车和远程科普教育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