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概论
九一八事变简介
【/h/】1931年9月18日晚,在日本关东军的安排下,铁路“驻军”炸毁了日本在沈阳六条湖附近修建的南蛮铁路轨道,并将其栽赃归罪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进行“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日本人入侵沈阳,先后入侵东北三省。1932年2月,整个东北沦陷。此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并开始对东北人民进行长达14年的奴役和殖民。
【/h/】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成其专属殖民地的重要一步。同时,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事件背景
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受到英美列强的限制。中国北伐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利益,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速吞并东北。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引发政治危机。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定在英美忙于应对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的情况下,突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企图称霸世界。
中文背景
皇姑屯事件期间,日军与东北军阀张有过合作关系,但渐渐地,日本开始把张视为障碍。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发动了皇姑屯事件,炸毁了张乘坐的火车,张重伤不治。日本希望这一事件导致东北无领导局面,趁机占领东北。
【/h/】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等人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联合通电全国,说:“发扬冼大元帅的遗风,争取团结,实行和平。从此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从那天起,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在东部三省都换了,为了给东北换国旗。至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历史告一段落。国民党政府正式“统一”全国。
张学良对日本采取进一步的不合作态度,开始在南满铁路附近修建新的铁路设施,与它低价竞争,导致南满铁路陷入商业危机。有危机感的关东军不断抗议,张学良却不愿意妥协。因此,石原兴、板垣正弘等人决定发动战争以赢得领导权。
中东道路事故
【/h/】1929年6月15日至20日,辽、冀、黑、热四省及哈尔滨经济特区军政领导人齐聚沈阳,出席张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就中东道路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7月7日,张学良前往北平会见蒋介石;十日,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也被召到北平。同一天,张学良火速派兵占领“中东之路”,同时查封苏联商人贸易公司、国营贸易公司等在华机构,搜查苏联员工,逮捕200余人。这就是“中东公路事件”。
7月13日,苏联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对限期举行和谈的建议作出回应;7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回复苏联外交部;苏方认为不满意,于7月17日向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断绝外交关系;7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中苏断交问题发表对外声明;7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苏联发表了《向国民士兵报告》和《向东北士兵报告》;7月23日,国民政府关闭了驻苏联大使馆。
至此,中苏外交关系彻底断绝。苏联在中国的权益暂时委托给德国机构。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对抗
【/h/】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后,国民党虽然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下逐渐统一,但内部派系众多,纷争不断,国民政府对南方各省的统治力较弱。1927年秋至1930年夏,中共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娘关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数百次起义和暴动。,先后创建了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鄂、皖、湘等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发展了十几个武装力量,七万多人,多次战胜一个或几个省的国军,共同推进和镇压。
【/h/】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于1930年10月和1931年4月对中共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围剿,均告失败。
【/h/】一九三一年七月,蒋介石再次集中三十万兵力,包括他自己的一部分,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三次围剿。镇压之初,国军进展顺利;8月初,红军夺取战机,先后在李安堂、梁村、黄陂打击上官云祥第47师、郝孟玲第54师,一度占据主动,但随即红军主力于1931年8月16日落入国军;后来,由于国民党内部宁夏与广东的冲突,国军围剿部队被迫进行战略收缩;1931年9月7日至15日,红军乘机在白石和张佳蓓地区打蒋第九师和韩德勤第五十二师。在第三次围剿中,国军基本上能够控制战场局势,虽然有损失,但不足以影响大局。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攻下,极其被动,甚至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国内混战
【/h/】1930年3月,汪精卫为了争夺中央政府,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联手发动内战,挑战蒋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会议。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双方激战近半年,伤亡30万人,史称“中原大战”。
1931年5月底,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秘密访问日本,并三次会见日本外相野原喜郎。“他表示愿意用东北的权益去争取日本的军火”,但没有得到回应;在陈友仁逗留日本期间,他还会见了苏联驻日本大使,寻求支持,但也遭到拒绝。
【/h/】1931年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总动员,出去和蒋介石商量,在天津成立“北方军政府事务委员会”,任命阎锡山、冯玉祥、韩复举、邹鲁等人为委员,统一北方反蒋武装。
【/h/】蒋介石迅速出兵“抗叛”,亲自从南京赴南昌督导战事。迄今为止,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吸引到南方。
日本的挑衅
【/h/】1931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万宝山村附近12户农民的土地,非法转租给188名韩国人种植水稻。这些韩国人挖沟、截河、筑坝,侵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马家哨门200多农民上诉。吉林省政府下达指示:“让朝鲜华侨出境”。但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忠却派日本警察阻止朝鲜人撤离,并下令运河在1931年7月5日前完工。7月1日,中国农民愤怒填渠毁坝,日本警方以保护华侨为名开枪打伤数十名中国农民,造成流血事件。事件发生后,日本歪曲事实,在韩国各地煽动反华风潮,造成在韩华侨数百人死伤,财产损失巨大。同时,日本趁机向满洲增兵,为武装入侵东北制造舆论。
【/h/】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上尉新太郎、曹景山恩塔罗在兴安山区梭伦进行军事调查,被东北兴安垦区第三团副团长董昆武发现并扣留。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团长关宇恒下令秘密处决中村信太郎。日本趁机声称东北士兵以杀人罪杀害中村,威胁中国交出关羽衡,在日本民众中煽风点火,并以“中村事件”、“万宝山事件”诬陷中国“伤害日韩移民”。
【/h/】尽管日本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中一再挑衅,张学良还是在1931年9月6日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珍和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与我的外交越来越积极,应对一切,应争取安定和谨慎。日本人再怎么求事,我们也要包容,不能反抗,惹事生非。荀是一个秘密的力量,重要的是要注意它。”这叫“鱼电”。
江淮洪水
1931年7月28日,暴雨袭击了长江中下游。洪水席卷江淮流域8省2市,汉口大堤决堤,直接冲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和税收中心,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雪上加霜。洪灾灾民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损失超过20亿元。国民政府紧急组织“抗洪救灾委员会”,作为代表政府的最高救灾组织,制定各项应急措施。
国民政府频繁的战争,再加上各项建设事业费用高昂,国库短缺空以及严重的财政赤字,仍然将国家预算的七分之一用于救灾,使得国家赤字增加。到1931年底,国民政府还通过救灾债券、美国和小麦贷款、增税、摊派捐款和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了6000多万救灾资金。然而,湖北、安徽和江苏爆发了骚乱。
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万宝山事件后,蒋介石立即任命宋子文与日本驻华大使重光葵秘密商讨。
后来,他把在日本有工作经验的国联驻日内瓦代表蒋作斌调去日本任公使,希望通过外交途径缓解东北危机。
【/h/】根据蒋介石对日本的消极态度,东北地方当局和国民政府错误地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蒋介石本人在事发当天并不知情,因此张学良对失去师长应负一定责任。根据《顾维钧回忆录》第425页(也有438页):“主席发现他的处境很困难。早在沈阳事变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申办。东北邵帅集团提出了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直接抵制日本侵略政策的要求。主席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他必须与日本谈判。”
【/h/】日本关东军不到2万人,中国东北驻军16.5万人,海关近10万人。东北军多次接受张学良不许抵抗的指示。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除少数自发英勇抵抗外,全部不战而退。1931年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毫无抵抗地占领沈阳,东北军撤至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要么宣布“独立”,要么继续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大部分省份。虽然有一部分东北军加入了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但由于东北气候寒冷,村庄稀少,抗日运动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日方
控制东北线
【/h/】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日本通过日俄和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的租赁权和“长春-旅顺”段铁路及附属设施的产权据为己有。之后日本成立“南满铁路有限公司”,关东军负责守卫铁路。
日本的国内形势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量职业军人;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从1921年到1930年,日本军费从7.3亿日元减少到不到5亿日元,降幅达40%。大规模裁军引起士兵强烈不满,心怀不满的士兵开始秘密集结。以东条英机、冈村宁次、下关茂为代表的田健党、樱花俱乐部、第一夜店等军人秘密组织相继成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东方会议”,确立了“将满洲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自己的地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政策;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蔓延到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对华战争,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缓和阶级矛盾。
田中纪念馆
【/h/】1927年6月至7月,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讨论确定了侵华的具体方案,田中义一起草了致天皇的密函,制定了《对华政策大纲》(即田中纪念馆)。奏折上说“要征服中国,首先要征服满洲;想要征服世界,必须先征服中国,这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事件流程
战争开始了
【/h/】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虎视台独立警备二营三连离开原虎视台军营,沿南蛮铁路南下。下午22时20分左右,以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六条湖支队队长上尉·河本寿为首的小分队,在奉天(今沈阳)以北约7.5公里、距东北军北营800米的六条湖南满铁路段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一小段铁路,并将三具扮成东北军士兵的中国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当时东北叫满洲,所以日本把这次事件称为“满洲事件”。
【/h/】爆炸的同时,留守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冠屯的中队长川岛率部南下,开始向北大营发起进攻;爆炸发生后,驻扎在中国北营和沈阳市的日本士兵袭击了中国军队的北营。
被打败
【/h/】1931年9月18日事变当晚,根据张学良的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办公室参谋长中将·荣珍命令东北军“不抵抗,不移动,把枪放在仓库里,死了,大家都可以仁政,为国牺牲”。第二天,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讲话时,又说:“我曾命令我军士兵去挑衅日本士兵,他们不应抵抗。因此,北大营我军,早将军械没收,存放于仓库”。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令,北大营八千守军仅被日军三百余人击败。
【/h/】日军独立卫戍部队进攻北营的同时,关东军第二师第三旅第二十九团进攻奉天城。到9月19日10时,日军已先后攻占南蛮铁路、安丰铁路沿线的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安东等18个城镇。长春东北军自发反击,第二天长春沦陷。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2师占领吉林。1931年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警卫队张海鹏叛变投敌,奉日军命令派出三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931年10月26日,关东军第二师第二十九团占领了四桃铁路沿线的主要城镇。1931年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袭击嫩江大桥以北驻军。1931年11月19日,日军攻占齐齐哈尔。
锦州撤离
【/h/】事件爆发后,张学良离开奉天,带领部下前往锦州。1931年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进攻锦州。在这方面,南次郎陆军部长仍然向若槻礼次郎总理声称,“由于中国军队的反[/k0/]炮击,自卫是必要的”。之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声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若不加理会,将对日本人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此后,伊赫拉倡导的国际协调外交政策遭到严重挫折,日本变得越来越强硬。
【/h/】黑省沦陷后,南京政府意识到日军将入侵锦州,并紧急令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于1931年11月25日向国联提出将锦州划为中立区的建议。12月2日,国民党政府通知英法美三国部长,同意从锦州和山海关撤军,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日本要提出一个让英法美满意的保证,就是要求三国保证中立区的安全。以南京政府的态度,张学良迫不及待地直接与日本驻北平公使馆参赞谈判。但这次谈判不仅遭到南京方面的反对,也无法从日本方面获得妥协条件,坚持东北军必须全部撤出锦州。
【/h/】锦州中学案曝光后,遭到各界人士和学生的反对。1931年12月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被迫向施肇基发出紧急电报,宣布放弃金州中学案。同时还说如果日军进攻锦州,中国会自卫。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也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决议,强调“如果日本人进攻,就要积极抵抗”。
【/h/】南京政府和张学良在是否抵抗上存在明显分歧。张明明显倾向于和平解决问题,热爱“锦州中和”方案。1931年11月29日,张学良给蒋介石发来密电,称“对此只有个人相当赞成(指国内正在立案的案件)”,并在与日本代表谈判的同时,开始秘密安排自动撤出锦州。这引起了南京政府的严重焦虑。1931年12月3日,顾维钧极力劝阻:“兄弟(指张学良)计划自动撤回锦州守备,请暂缓”;后来,1931年12月5日,顾维钧和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如果日本人进入锦州,兄弟为国计,兄弟为己计,自己就能自卫。”蒋介石于1931年12月8日又致电张学良:“锦州军此时不宜撤退。”但张学良在12月21日致电二方面军司令部:“最近日本进攻锦州时,我关外驻军要有所防备,但若现政府政策未定,自然不会动用锦州军队防御,故撤至关内”,“驻军于迁安、永平、滦河、昌黎”。1931年12月25日和26日,张学良再次致电国民政府,称“金战争开始的同时,将影响整个华北局势”。当时日本“以海军威胁我后方,扰乱平金,使我自始至终难以照顾”。不仅锦州无法防守,华北领土也无法保证。因此,张学良不顾他的建议,从锦州撤军。
战争蔓延
与此同时,1931年12月15日,关东军开始进攻锦州。12月7日,日军中央部从日本增派第28旅,并从朝鲜抽调第20师司令部、第38旅和重型轰炸中队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39旅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h/】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命令张学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他奉命“积极策划自卫巩固新疆”,张没有服从命令;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12月30日国民政府也发来紧急电报,命令他们“无论如何要积极抵抗”,但毫无帮助。1932年1月3日,20师司令部率领38旅占领锦州。这时,驻扎在锦州的东北军第十二、二十旅和骑兵第三旅已经在张学良的命令下撤退到河北省东部的滦河和热河。在张学良的一再抵抗下,日军不流血占领了锦州。
【/h/】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三旅从长春向哈尔滨进军,同时从辽西调来第二师增援。当时日本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注意力,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月二十八日事变。1932年1月31日,依兰、24旅司令员杜丽率吉林自卫队保卫哈尔滨。经过五天的激烈战斗,自卫队被击败和歼灭,撤退到宾县。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战争结果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震撼了中国社会,一场大规模的抗日救国运动迅速在全国许多城市、乡村和城镇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