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与地势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与地势教案

新人民教育版八年级地理第一卷第二章第一节地形与地形教案

新人民教育版八年级地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与地形教案

教学要求

1。利用分层彩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了我国阶梯分布的特点和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记住了位于阶梯边界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形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了解山势的概念,熟悉地形图上中国不同趋势的山脉,了解山脉在中国地形分布中的“骨架”作用。通过阅读地形图,本文总结了中国地形的各种特征。分析了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基本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广大山区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利弊,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成因和处理方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学基本概念的初步确立。

结构分析

这一节是中国自然环境一章的第一节,反映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了解一个地区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仍然适用于学习中国地理,这充分体现在教材按此顺序排列上。

本节从地形特征和地形类型两个方面研究中国的地形特征。教材中的“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广阔”三个小标题,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其实是比喻地形是一步一步分布的。学生从地形剖面上可以直观的看到,复杂多样的地形要求学生在阅读地形图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而山区广阔的结论则要求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甚至经过计算得到。这三个看似平行的特征在结构上有递进关系。

这一节的文字和图片中有很多地形名称,并不是所有这些名称都需要学生记忆。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这些特征,并指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利用和改造这种地理环境。

内容分析

1。课本以彩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初中生来说非常生动直观。在分层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使用不同的颜色可以大致判断该区域的地形走向。

2。图2.1和图2.2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图像。阅读和分析这两幅图像是学生理解地形是分步骤分布的关键。图2.1中增加了海拔的网格线和经度线,便于从图上读出各地形区域的海拔,并与分层彩色地形图进行对比。图2.2是中国三步地形示意图。与分层彩色地形图不同,其颜色并不代表准确的高度。这张图主要是让学生区分梯子的边界,而梯子的内部特征和平均海拔要通过阅读分层的彩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说,我们把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个地形的特点:山的绝对高度大,山顶高耸,坡陡,谷深;丘陵相对高度小,地势平缓,坡度小。高原绝对高度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大,起伏平缓,周边陡峭;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不大;盆地中间高高低低环绕,内部为平坦或平缓的丘陵。

4。山脉的方向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准,但与方向的表达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南或北,应该是南北。图2.7显示了四个山脉。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有些山脉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用近似的方法。比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向的山脉。

5。山脉是地形的骨架,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主要特征。除了课本活动中提到的山,老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以北是黄土高原,以南是四川盆地。除了自然地理边界,山脉有时也是人文地理的边界。比如长白山是中朝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的边界山脉。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交界山。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最深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壤疏松。此外,暴雨多,植被覆盖不足,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图中描绘的是典型的黄土地貌,地面宽阔平坦的黄土高原叫塬;是一根脊线很长的梁;彼此独立的山形土丘是小山。窑洞是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代表。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了黄土墙坚不可摧的特性,在一定高度上挖掘成拱形洞穴住宅。施工工艺和工具简单,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从而获得防风、防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智慧。

7。“赤勒川,阴山之下,天如穹苍,笼盖四野。天灰蒙蒙,野茫茫,风吹草动看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智利歌》创作于14500年前的北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草原欣欣向荣的景象。据考证,赤乐川是指阴山直南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辽阔无边。除了东部边缘和内部镶嵌的几座低山外,大部分是起伏的高原,远处看像小山和土堆,不远看像平地。这里的蒙古族同胞充分利用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原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有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雪山和广阔的冰川。群山之间,高原起伏平缓。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的山一般不高,“远山近水(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关于“地形与民俗学”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份材料时,要注意地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风俗习惯,但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习俗会发生变化。比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在云贵高原对外交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0。山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拥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阔的开发空,发展潜力巨大。但山区存在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劣势。除了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大,研究水平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地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贫困。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区研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山区经济就能快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建议

【/h/】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过于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而要注重学生学习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总结;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程表]

【/h/】本节建议安排2 ~ 3课时。

[介绍新的课程]

1。过渡介绍:复习前一章学到的关于中国人口和民族的知识,做一个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这样一门新课程的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初步交代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提问介绍:根据这节课要学习的关于地形和地形的知识,问学生: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进一步指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这种介绍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场景,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结合实际介绍: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域入手,如果学生不知道名字,可以先介绍地形的特征,从学生能看到的地形景观入手。从学生周围的事物中引入新的课程使学生感到友好,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日常事物的能力。

4。图片和视频介绍:上课前准备好国内不同地形地区的图片,或者国内不同地形地区的视频剪辑,让学生先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地形分步骤分布]

1。带领学生阅读不同颜色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分布情况总结中国高西低东的地形特点。

2。进一步观察颜色在分层彩色地形图上的分布情况,猜测中国的地形是否有可能分步分布。在回顾地形剖面知识的基础上,我们阅读了我国北纬32°的地形剖面,证实了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明确三个步骤的界限,提出问题:三个步骤的高度是多少?每一步的主要地形是什么地形?建议老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风景图片,让学生对三步内的地形区域有一个形象的了解。不需要太早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好地形类型就可以了。

4。评价一下我国的地形。这个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中的第二至第四个问题。全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话题,然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解释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老师要做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些问题的答案总结如下。

【/h/】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潮湿气流向中国内陆推进,给中国广大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

【/h/】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形必然导致我们的大江大河从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词里说“一江春东流”“不归之河”。

【/h/】河水流过阶梯交汇处:我们自己可以做一个透明的小水箱,阶梯交汇处的水能资源可以用实验来解释。同时,我们可以制作复合幻灯片,将长江、黄河和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与三步梯形图结合起来,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电资源的利用。

【/h/】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的河流沟通了我国东西部的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楼梯口的高山已经成为我国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复杂多样的地形]

1。复习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阅读第24页图2.4,中国地形分布的大致趋势,找出五个地形是否都分布在中国,从而得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也可以和一些已经学过的国家对比,突出中国地形的这个特点。

2。解释山脉方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说明山的方向,画板效果也很好。中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和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彦淖尔

大弧山脉:喜马拉雅山

3。根据第24页的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的活动2和3。鼓励学生深化本练习,并尝试分析练习中没有的山脉边界。老师也可以加一些人文地理的边界。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这一节的重点之一,老师可以分三步教。

【/h/】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结合黄土高原的洞穴、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h/】第二步,针对教材第24页的四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类型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h/】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提出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h/】对于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以安排学生围绕“地形对人的影响”这个话题,课后收集资料,上课分组发言交流,讨论人类与表面形态的关系。

【/h/】总之,在这个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等重要,所以学生要经历求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零散的知识。

[山区广阔]

1。过渡: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的地形是多样的。你知道每个地形占我们领土的总面积有多少吗?哪个地形占比最大?

2。完成第29页的第一项活动,在画饼状图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相应的中心角,然后在图上标出相应的份额,最后上色并添加图例和注释。

3。给学生介绍山区的范围,得出中国山区广阔的结论。

4。讨论山地发展的利弊,结合第30页第2项活动,全班可以分成两组。一组讨论优点,另一组研究缺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发言互补,鼓励不同意见互相争论。

5。完成第30页的第3项活动。这项活动应该在学生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要努力探索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讨论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研究平原与山区的经济互补性。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