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案及教学反思

江苏教育出版社初三数学上册的认知、教案与教学反思。

两公斤和克

【/h/】测量(Measurement)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定量把握客观事物的手段和方法。没有质量单位,就无法掌握一个物体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轻和重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重量,但不一定能进行定量的比较。

【/h/】本单元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知公斤,后知克,最后了解克与公斤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应用。

第1类对千克的理解

课本第28-30页例1及相关练习。

[/h
1..结合具体生活情况,感受和了解质量单位——千克,初步了解1千克的重量,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h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算,逐步提高自己的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h/】重点:在练习中感受1kg物体的重量,了解公斤。

难点:树立公斤的质量观。

课件,秤,一袋红枣,一袋膨化食品,一袋木耳,一些苹果,鸡蛋,米饭。

老师:(指着货)看,今天老师带了两袋包装大小一样的食物,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薯片。猜猜哪个更重?怎么才能知道哪个包重哪个轻?(同桌交流。)

老师:你找到办法了吗?谁愿意第一个介绍?

【/h/】后续:还有其他方法吗?

老师:我们生活中经常比较文章的轻重。想知道这包红枣有多重?会找谁帮忙?规模是最好的帮手。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物体的质量单位。

[/h
1..知道秤面,摸公斤。

问题: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秤吗?谁来告诉我你见过哪些秤?(学生畅所欲言。)

多媒体展示各种比例的图片。

【/h/】演讲: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泛音阶(多媒体演示)。上板称为托盘,用于盛放待称重的物体,下板称为刻度盘,用于指示物体的重量。仔细看表盘。你看到了什么?(有数字1,2,3,4,一个指针和字母kg。)

【/h/】说明:字母kg是千克的符号,表示一般物体有多个常用的千克,千克也叫千克(板书:kg kg)。给物体称重时,当指针达到1时,表示物体重1 kg(多媒体演示)。指针指向2?你知道这个台秤最多能称量多少个物体吗?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h
2..学生操作称红枣。

【/h/】对话:经过称重,我们发现这袋红枣很重。红枣有多重?每个人都试着称一下。

学生活动,交流成绩和认量表方法。

[/h
3..权衡轻重,强化感觉。

老师:大家都说红枣有1kg。现在请称一下这袋红枣,感受一下1kg的重量。

再称一次木耳,和红枣对比一下,再称一次,看看木耳的重量是不是1kg。

[/h
4..估计权重,加深体验。

每公斤大约有几个苹果。可以放一个袋子,称一下。

【/h/】学生一起称1kg苹果,各组轮流称。

(2)每公斤大约有几个鸡蛋。你觉得比苹果多还是少?为什么?你放一个袋子,称一称,称一称。

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操作。

(3)尽量装1公斤大米,称一称,称一称。

[/h
1..判断。

(1)1公斤棉花比1公斤铁轻。()

(2)乒乓球重约2公斤。()

(3)两袋奶粉重约1kg。()

[/h
2..口答:一袋米重100斤,倒出一部分还剩下76斤。倒出多少斤?

[/h
3..课本第30页“想一想,做一做”问题3 ~ 4。

你从今天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公斤的知识”是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对体重的感知来安排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出发,直观的对比一袋红枣和薯片的重量。同学们自然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想到“一个一个称重”和“一个一个称重”的方法。“称重称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质量的意义,“称重称重称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心理需求,进而认识各种秤。这种设计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理解公斤的积极性,而且突出了理解公斤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