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北区2020年高三语文双模式试题(带分析的文字版)

河北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千多年前,孔子站在黄河边上,面对涛涛东去的流水,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不分白天黑夜,永远奔流不息,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停顿。孔子关于时间的议论,只有九个字,简洁却有力量,给人深远辽阔的联想。        ,     ,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孔子的言论中,的确属于抒情意味很浓的文字了。
庄子是诗人哲学家,他也对时光(    )过类似的感慨,那就是另外一种风格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旅途看似漫长,在天地之间,其实只是一个瞬间,犹如骏马越过一条小小的缝隙。还有一种说法,“白驹过隙”中的“白驹”,并非指马,而是指日光,“白驹过隙”,意为日光迅速移动,掠过有阴影的缝隙,那是眨眼的(    )。
无论是将日光比作流水,还是比作飞奔的白马或日光,都是诗人的(          ),都是有想象力的创造。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阐释  工夫  突发奇想
B. 阐释  功夫  奇思妙想
C. 阐发  工夫  奇思妙想
D. 阐发  功夫  突发奇想
2. 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总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他的思想,很少抒情,他是哲学家,一生都在思索人生之道。
B. 孔子是哲学家,一生都在思索人生之道,他总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他的思想,很少抒情。
C. 孔子是哲学家,都在思索一生的人生之道,他总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他的思想,很少抒情。
D. 孔子总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他的思想,他是哲学家,很少抒情,都在思索一生的人生之道。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一空,阐发:阐述抒发;阐释:阐述解释。语境中,庄子抒发自己对时光的认识,应使用“阐发”。
第二空,工夫:(占有的)时间;功夫: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语境中指时间短暂,应使用“工夫”。
第三空,奇思妙想:侧重奇妙;突发奇想:侧重突然。语境中指诗人对时间产生的各种奇特的联想,侧重于想法的奇妙。应选“奇思妙想”。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语境,因为“孔子是哲学家”,才有“一生都在思索人生之道”,接着写他“他总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他的思想”。从语境下文“在孔子的言论中,的确属于抒情意味很浓的文字了”,可知“很少抒情”排在最后与下文衔接。
分析可知,B项表述最恰当。
故选B。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 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3.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
A.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B.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C.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D.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和诗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题要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在诗词中寻找线索和关键词语,例如:日期、典型意象、作者情感等进行判断。
A项,由“踏青”可知,与传统节日“上巳节”或“清明节”有关。
B项,由“重九登高”可知,与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关。
C项,由 “端阳”可知,说的是“端午节”。
D项,由“抓周”可知,这与民间习俗“婴儿抓周”有关,无关传统节日。
故选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网络时代,为了求新、求快,人们的阅读仅停留于表层,甚至还会蜕化回儿童阶段。这样很容易反刍负面内容,或是简单粗暴,或是刻薄抬杠,或是恶意诋毁,最后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在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更高级地阅读文本,这就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简单说来,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第一,如何质疑。即“会提问”,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第二,如何判断。即“会解答”,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和判断,包括新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有能力和有心智。首先,如何做到有批判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在国内,讲授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少是逻辑学。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也大多围绕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展开,也包括统计学内容。与此相伴,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测试。比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开发的“HEIghten批判性思维测试题目”。这套考题与GRE考题中的部分内容有类似之处,它们并不是考学科知识本身,而是测试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但批判性思维就仅止于此吗?显然不是。批判性思维除了在能力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可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探索思维“盲区”。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有关“如何思考”方面的问题,多属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取的。而有关“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心理学家德韦克的畅销书《看见成长的自己》中描述了两种心智模式:“不变型心智模式”(固定思维)和“成长型心智模式”(开放思维)。“成长型心智模式”要求的思维方式就是: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这就不是“如何思考”的范畴了,而是进入到“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的范畴。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思考”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如何思考”的,但很少是关于“问为什么”的。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正如旅美学者徐贲所说:“我们无法防止别人扭曲真相,也无法阻挡别人说谎,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为警觉。”批判性思维不仅是独立思考的方法论,更体现了人对自由的追求和捍卫。网络时代,保持生而为人的自主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选自《北京日报》——《批判性思维多是建设性的》(2019年9月)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主张使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对思维产品和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注重培养清晰性、准确性、一致性、合理性以及理性的公正、谦逊、真诚和执著等思维品质和习惯。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使命,是职业学习者必须进行强化训练的思维基本功。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们按着他们所确信的“真理”来生活和工作,这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依据真正的真理而行动。当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时,每做出一次好的判断,就使我们向真理或成功迈进了一步;每做出一次坏的判断,就使我们向谬误或失败迈进了一步。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清除错觉、识破欺骗、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和做出好的判断、迈向成功人生的工具。
节选自《光明日报》——《批判性思维与思维基本功》(2011年5月)
4. 结合材料一,下列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判性思维就是把提出疑问作为起点,经过获取证据、分析推理,最终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
B. 作为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批判性思维具有两个主要的特征: “会提问”和“会解答”。
C. 批判性思维可以分为“有能力和有心智”两个层次,其能力层次是可以训练的,却是不可测试的。
D. 除了能力层次外,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就是心智模式,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
5.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目的就是让青少年,在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更高级地阅读文本。
B. “思考什么”“问为什么”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取,而“如何思考”的问题则无法借助类似的方法学习。
C. 批判性思维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主张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
D. 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清除错觉、识破欺骗、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和做出好的判断、迈向成功人生的唯一工具。
6. 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对下列文学作品的思考过程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一项(    )
A. 以我的经验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就是撞大运的冒险。
B. 《六国论》作者真正目的不在于谈古,而在于通过论今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
C. 《拿来主义》中鲁迅告诉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 要批判地继承。
D. 读《三国演义》可以理解“功名与道义”的选择问题,省察他人人生,借鉴他人智慧。
【答案】4. C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C项,选项存在两处错误,首先给“批判性思维”分层,缺少条件“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却是不可测试的”分析错误,材料一的表述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测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如何在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更高级地阅读文本,这就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
B项,张冠李戴,原文是有关“‘如何思考’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训练获取的,而有关‘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
D项,断章取义,原文是“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清除错觉、识破欺骗、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和做出好的判断、迈向成功人生的工具”,而非“唯一工具”。
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
A项,“蔺相如‘完璧归赵’就是撞大运的冒险”分析错误,批判性思维主张使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对思维产品和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蔺相如出使秦国,面对强大的秦国和残暴的秦王,他有过冷静的思考,不去会落下轻视秦王的口实,去了之后,在朝堂上,他以勇气和睿智,战胜了秦王,实现了“完璧归赵”。这不是撞大运。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①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用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 镘:抹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7. 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发:征集,征调
B. 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归:归还
C. 其所以自奉也博                  奉:供养
D. 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鉴:借鉴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 木欣欣以向荣
B. 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 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B.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C.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D.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10.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王承福正直善良品格的一组是(    )
①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
②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
③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④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⑤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传记介绍了粉刷匠王承福的身世和人品,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风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委婉含蓄 。
B. 王承福觉得人们只要量才度力,安守本分,选择力所能及的职业并脚踏实地地工作,就能做到问心无愧。
C. 作者认为,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自食其力,王承福不愿意娶妻生子,也是这个原因。
D. 本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一样,同是为底层的劳动者写的传记,同样寄托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圬之 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⑵ 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⑶ 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13. 结合文本,概括王承福“以圬为业”的原因。
【答案】7. B    8. D    9. A    10. B    11. C    
12. ⑴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地位低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却好像自在满意的样子。
⑵以富贵为乐,以贫贱为悲,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⑶妻子儿女都要被我养活;我能力小,功劳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    
13. ①丧失了土地②粉刷墙壁是比较好掌握的技能③比较容易换取应有的报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B项解释错误,“而归其屋食之当焉”意思是: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归:给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以,介词,把;“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
B项,“其他所以养生之具”之,结构助词,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为,动词,做;“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介词,被。
D项,“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而,连词,表结果,因而,因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连词,表结果,因而,因此。
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
句中,“焉”语气助词,应与上句相连,其后断开,排除CD两项。“过之”中,之,代词,指房子,作“过”的宾语,与“过”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根据文本,分析可知,①是王承福的经历,⑤是对“所谓食焉怠其事”结果的评论,这两句并不能体现王承福正直善良品格。排除①⑤两句。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王承福不愿意娶妻生子,也是这个原因”分析错误。王承福不愿意娶妻生子,因为他认为“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立吾家而力不足”。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贱,地位低下;业,以……为业;自得,自在满意。
(2)乐,以……为乐;悲,以……为悲;岂,难道。
(3)薄,能力小;功,功劳;可,可以。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
王承福“以圬为业”的原因,可结合文本分析概括如下:
①“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他曾经被征入伍,后弃官勋回到家乡,因为丧失土地,所以只好“以圬为业”。
②“夫镘易能,可力焉”,他认为粉刷墙壁是比较好掌握的技能,能够努力做好。
③“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他认为粉刷墙壁,比较容易换取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地位低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却好像自在满意的样子。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馒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馒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以富贵为乐,以贫贱为悲,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子儿女都要被我养活;我能力小,功劳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人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於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但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後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以致贪婪奸邪无道 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
第Ⅱ卷
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唐)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①。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注】①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人谁不害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
B. 诗人说:“身体消瘦衣带紧,头发稀疏帽偏斜,爱惜眼睛不读书,针灸调理为延年。”
C.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语言直白易懂,读来极为亲切。
D. “莫道桑榆晚”中“桑榆”指的是日出的地方,王勃的《滕王阁序》也用过这个典故。
15. 赏析“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16. 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中说:“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尽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面对晚景,两位诗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14. D    15. 意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仔细想想自己还是很幸运的,想到这心情感到很是畅快愉悦”;运用比喻,说明老人看事情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这四句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    
16. 面对晚景,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描述老人的处境和心态,流露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刘诗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不可怕,而是更充满希望,寄托出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桑榆’指的是日出的地方”理解错误,这里“桑榆”指的是日落的地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 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运用比喻,说明老人看事情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洞察力。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晚景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流露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寄托出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诗歌赏析: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17.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⑵斜阳草树,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⑷众所周知,中国的文人有“明月情结”,同一轮明月,景色却截然不同: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是“ 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的朦胧;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是“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的清幽;在苏东坡《赤壁赋》中则是“少焉,__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清朗。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寻常巷陌    (3). 养生丧死无憾    (4). 鹿门月照开烟树    (5). 一夜飞度镜湖月    (6). 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砺、巷、陌、憾。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渐远的叫卖声
黄开发
上午在家看书,楼下传来叫卖声:
“磨剪子磨刀——”
声音低沉,有些苍老的感觉。“磨”字发音很轻,“刀”字音有点像“都”,与以往所听到的不同。我走到窗前,见一个老师傅推着自行车走过。他看起来六十来岁,光头,戴眼镜,上下一身咖啡色的衣裳,连自行车的挡泥板和支架都是这个颜色,——后者应是生锈的缘故。他不时抖动着一串金闺,发出哗啦哗啦的铁片碰击声。
回到书桌前,我顺手从身边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 —— 布面仿线装的《一岁货声》。此书高踞书架已两年有余,之所以放在近前,是为了取读的方便,然而一直忙于读其他的书,无暇顾及。时令交替,应时叫卖,最能反映出农业文明时代鲜明的季节感。下面从《一岁货声》中略抄几则,可见一斑。暮春四月,胡同口的菜摊传来:
“杏儿来,熟又烂来,酸来还又管换来呀,烂杏儿巴达来,小葱儿来,莴苣菜呀,嫩水萝葡来,白菜呀,蒿子杆来,蒜苗来,豌豆角儿来,黄瓜来,勾葱辣秦椒来,卖粉皮儿一大钱。”
听到这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杏儿黄、水萝卜红、蔬菜绿的画面,丰富多彩。“巴达杏”是一种出自西域的著名品种,小贩以此招徕顾客。
“嗳……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来,一个大钱十五朵。”
这是叫卖晚香玉的。农历五月,初夏的黄昏,悠长的青灰色胡同,篮筐中盛开的白花,阵阵馥郁的芬芳……这动人的情景,宛如一幅有声的风俗画,一首有味的乡土诗。其中的点号不是省略号,原编者在序中解释,这是表示长声与余韵的。初冬十月,天气转冷,卖蒸白薯的来了:
“栗子味的白糖来,是栗子味的白薯来……烫手来,蒸化了,锅底儿,赛过糖了,喝了蜜了,蒸透了白薯啊,真热活呀!”
蒸白薯又香又甜又热乎,听了就使人流哈喇子。时至腊月,临近年根,各种吆喝声、响器声密集起来。有跑旱船、耍猴儿的,有卖供花、关东糖的,有卖年画、对联的,有熬粥、卖豆豉豆腐的,有卖红头绳、绫绢花的,有卖砂锅、装灯带的……各种吆喝声伴随着锣声、鼓声、唢呐声,在冰冷的空气里酿出了温煦、热闹、欢庆的年节气氛。
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说:“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究其原因,与老北京的消费文化特点有关。老北京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古都,商业发达,买卖兴旺。居民相对富裕,有钱又有闲,喜欢找乐子。做小买卖的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另外也会投人所好。吆喝声不仅要足够响亮、悠长,传入胡同边四合院里主顾们的耳朵,还得好听,吸引他们出来。一代代的叫卖声传下来,在时光里打磨,形成了京腔京韵十足的话语系统。
晚清至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生活方式巨变。叫卖声依然存在,但已经大变了样儿。那些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的吆喝声,与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吆喝声,都成了明日黄花。今天尚存收废旧用品的和搞修理的叫卖声,其内容也与过去迥异。从我居住的小区来看,除了雨雪天气,从上午九十点到下午四五点,叫卖声不时入耳。声音本身也有了今昔之别。去用裸嗓子喊,有的配以响器,总是自自然然的;而今,一些人用扩音器放录音。最过分的是一个回收废旧电器的小贩,骑着电动三轮车,—— 经常翘着二郎腿,边走边在扩音器里重复播放“家电回收”,车子驶过,声音回荡,使人顿感几栋楼房在高分贝的噪声中沦陷……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比如一个修理门窗的骑着电动三轮车经过,叫道:
“换玻璃,换玻璃,换纱窗纱门,换纱窗,修家具门窗的滑轮滑道,安装遮阳片,更换阳光板,换纱窗的来啦!”
他有时重复“换玻璃”,加重“修家具门窗的滑轮滑道”一句的语气,又间或高声叫道:“换纱窗的来啦!”嗓音响亮,神气十足,大有舍我其谁之概,让你感觉他是出身于修理门窗的世家,你家需要维修,就得请他。从声音里想象,这人应该是京郊来的小伙子,身强力壮,留着平头,面皮枣红。而实际上则是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头发稀疏,脸色黄黑,瘦而精干。车子靠背后面是工具箱,工具箱后面镶着一块红底白字的广告板,工具箱上面还立着一块广告板,同样是红底白字。车上堆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此人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颇具魔力,我有时静下来聆听。很羡慕他有一副好嗓子。
我有时走过一些老胡同,留意叫卖声,但从未听到过。问胡同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很少见了。像我所居住的老小区,住户稠密,老房子多,老人也多,又是开放式的,给小商贩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如今,在侯宝林、郭德纲的相声中,在老艺人臧鸿的表演中,还能听到一些“老北京的吆喝声”,只不过都属于表演性的,少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的土气和鲜活气。
现在所能听到的叫卖声中古意犹存的大概只有磨刀剪的了。一年以前,有一个磨刀剪的五十多岁的师傅,隔十天半个月的来小区一趟。他吆喝道:
“磨剪子嘞 —— 磨菜刀 —— ”
字正腔圆,洪亮悠长。他留分头,戴茶色眼镜,系着长围裙。车子大梁上搭着黑皮袋,后座的木板上放置磨石等杂物,两边挂着工具箱。一次在路上遇到,过去与他攀谈。见我感兴趣,他怂恿我回去拿把刀剪过来磨,听他好好聊。提了几次,知道我无意,便和我聊了起来。他介绍由五块铁片串成的金闺,说“金闺”是对闺阁的美称,因为来磨刀剪的大多是姑娘、媳妇们。过去叫“唤金闺”,现在简化了,就叫“金闺”。我问,以前样板戏《红灯记》里喊:“磨剪子嘞 —— 戗菜刀 —— ”,您怎么不用“戗”字了?他说,现在生活中都不用“戗”字了,也就不吆喝“戗”了。他是天津蓟县人,在通州的村子里租了房子,白天骑车在城里的一个个小区间穿行。他有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做别的营生了。师傅走了,左手推车,右手腕枕在车座上,抖动金闺,发出几串清脆悦耳的声音。
《一岁货声》在“工艺”类中,记录有磨剪子的吆喝声:“磨剪子,磨剪子,戗剃头刀子。”原编者注解说,工匠多推车,有边走边敲铁片的,也有吹喇叭的。更早的时候,工匠扛着板凳,上面放置粗细磨石。除了磨刀剪,还代人清洗铜镜。现在小区叫卖的小贩们的交通工具鸟枪换炮,几乎都是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只有磨刀剪的交通工具最落后,用老旧自行车,工具和吆喝声都去晚清不远,尚有昔日的流风余韵。
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听到那个蓟县师傅的叫卖声了。我所在的小区即将安装门禁,到时候,连收废品、修理门窗等的叫卖声也将远去……
摘自2019年10月《文汇报》,有删节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开头由身边的叫卖声写起,借助《一岁货声》的记载,回忆老北京小贩们的吆喝声。
B. 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的生活中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是为了突出“抖动金闺”的细节。
C. 老北京吆喝声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其响亮、悠长、吸引人,又适应人们的消费文化。
D. “明日黄花”一词比喻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文中指的就是那些与时令有关的吆喝声。
E. 作者通过对北京街头叫卖声的娓娓介绍,表达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遗憾之情。
19. 文章多次引用《一岁货声》里的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
20.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21. 文中写道:“……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结合全文概括“我愿意听”的吆喝声有哪些特点?
22. 有人认为,文章的结尾是赘余的;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内容写得妙,不可缺少。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18. BD    19. ① 增加了文章历史积淀,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② 文章开头的引用承上启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 结尾的引用照应前文内容,收束全文,引出作者的感慨。    
20. 运用排比、比拟的修辞手法,短句错落、口语化的语言,通过写老北京各行各业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渲染了时值腊月这些吆喝声给老北京带来的温煦、热闹、欢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叫卖声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1. ①声音好:嗓音响亮,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洪亮悠长;②内容好: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和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吆喝声;③接地气:有土气和鲜活气,是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④有传统:去晚清不远,尚有昔日的古意犹存流风余韵的吆喝声。    
22. 我认为不能删掉。结尾内容和前文叫卖声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结尾抒发“因为目前小区即将安装门锁,所以叫卖声会渐行渐远”的感慨,表达了对老北京叫卖声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即将消失的遗憾和惋惜之情,这段文字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碰撞的思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是为了突出‘抖动金闺’的细节”有误。“抖动金闺”发出声响和吆喝声一样,二者共同构成了作者对于磨剪子叫卖声的印象。
D项,“‘明日黄花’……文中指 就是那些与时令有关的吆喝声”有误。由“那些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的吆喝声,与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吆喝声,都成了明日黄花”可知,“明日黄花”指“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的吆喝声,与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吆喝声”。
故选B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内容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回到文章中去,勾画引用内容。问题为“多次”引用,应注意引用内容对对应语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对全文有什么作用,同时,引用内容可以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由第四段“时令交替,应时叫卖,最能反映出农业文明时代鲜明的季节感。下面从《一岁货声》中略抄几则,可见一斑”可知,引用内容增加了历史性、文化性;第六段“听到这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杏儿黄、水萝卜红、蔬菜绿的画面,丰富多彩”可知,第五段的引用内容承上启下,引发了读者的想象;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引用“《一岁货声》在‘工艺’类中,记录有磨剪子的吆喝声:‘磨剪子,磨剪子,戗剃头刀子’”照应前文引用内容,“原编者注解说,工匠多推车,有边走边敲铁片的,也有吹喇叭的……工具和吆喝声都去晚清不远,尚有昔日的流风余韵”收束全文,引出作者的感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综合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回到原文中去,确定划线句子的位置,然后从内容、结构、手法、主旨等多角度入手,结合具体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如有手法,应首先点明手法,再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对手法及其效果进行解释分析。
“蒸白薯又香又甜又热乎,听了就使人流哈喇子”口语化,“时至腊月,临近年根,各种吆喝声、响器声密集起来。有跑旱船、耍猴儿的,有卖供花、关东糖的,有卖年画、对联的,有熬粥、卖豆豉豆腐的,有卖红头绳、绫绢花的,有卖砂锅、装灯带的”运用排比,短句错落,写出了写老北京各行各业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音韵和谐;“各种吆喝声伴随着锣声、鼓声、唢呐声,在冰冷的空气里酿出了温煦、热闹、欢庆的年节气氛”运用比拟手法,将“各种吆喝声伴随着锣声、鼓声、唢呐声”比作酿酒一样,渲染出一种“温煦、热闹、欢庆的年节气氛”,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叫卖声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结合全文概括“我愿意听”的吆喝声有哪些特点。然后回到原文中去,定位“……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浏览上下文内容,圈定答题区间。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从其中提取关键词,重点注意能表明特点的形容词名词,进行分析概括。
①由“吆喝声不仅要足够响亮、悠长,传入胡同边四合院里主顾们的耳朵,还得好听,吸引他们出来。一代代的叫卖声传下来,在时光里打磨,形成了京腔京韵十足的话语系统”可知,“我愿意听”的吆喝声应嗓音响亮,字正腔圆;由“此人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颇具魔力,我有时静下来聆听。很羡慕他有一副好嗓子”可知,“我愿意听”的吆喝声应抑扬顿挫,洪亮悠长;②由“那些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的吆喝声,与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吆喝声,都成了明日黄花”可知,“我愿意听”的吆喝声应听,内容好,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和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③由“还能听到一些‘老北京的吆喝声’,只不过都属于表演性的,少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的土气和鲜活气”可知,“我愿意听”的吆喝声应接地气,有土气和鲜活气,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④由“只有磨刀剪的交通工具最落后,用老旧自行车,工具和吆喝声都去晚清不远,尚有昔日的流风余韵”可知,“我愿意听”的吆喝声应有传统,去晚清不远,尚有昔日的古意犹存流风余韵的吆喝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作用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看似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但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去掉的。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主旨风角度入手。作答时先回答不能去掉,然后立足文本,依据原文的内容作答,作答时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我认为不能删掉。前文“各种吆喝声伴随着锣声、鼓声、唢呐声,在冰冷的空气里酿出了温煦、热闹、欢庆的年节气氛”和结尾“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听到那个蓟县师傅的叫卖声了。我所在的小区即将安装门禁,到时候,连收废品、修理门窗等的叫卖声也将远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老北京叫卖声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即将消失的遗憾和惋惜之情。生活化的结尾,能够让读者联系自身生活,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碰撞的思考。
六、(11分)
23.阅读下面图表,按照要求作答:
 
梅拉比安沟通模型
⑴梅拉比安沟通模型告诉我们:(不超过40字)
⑵很多场合,沟通语言的确很重要。如果你发微信邀请朋友来自己家里做客,这样说最合适:(    )
A.我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欢迎你随时叨扰,请千万不要客气啊。
B.诚挚地欢迎你,你的到来定会让我家蓬荜生辉,你还是不要爽约。
C.欢迎你来我家做客,我今天特意买了你最爱吃的零食,不见不散。
D.你到我府上共叙同窗之谊,正好拜访一下令堂,以表达尊敬之情。
【答案】⑴沟通的时候,视觉的身体语言最重要,其次是声音面,最后才是实际说出来的内容。
⑵C
【解析】
【详解】(1)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本题是由图片和数字构成的饼式图表。做这类的题目首先认真观察图表,特别要注意一些文字、数字的提示,这些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图表的意思,然后按题目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题中,公式:沟通=内容(7%)+语气语调(38%)+表情肢体语言(55%),可知该图表谈论的是沟通的主题;圆饼包含三个数字,7%、38%和55%,再根据文字部分可知,7%来自实际说出来内容,38%来自谈话时的声音面(语气、声调、速度),55%来自视觉的身体语言(仪态、姿势、表情),可知,在沟通中,视觉的身体语言最重要,其次是声音面,最后才是实际说出来的内容。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题中的要求是“你发微信邀请朋友来自己家里做客”,表达方式是以微信的非正式的方式邀请自己的朋友,应该用亲切的,口语化的语言来沟通。
A项,“叨扰”使用错误。叨扰是敬辞,是表示打扰别人深表歉意的意思,是礼貌用语,也是未打扰时前去打扰的情境下所用的。
B项,“蓬荜生辉”使用错误。蓬荜生辉:形容穷人的陋屋。使贫贱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获赠书画、陈设或对客人来访时的一种谦词,是主人当面对拜访之人所说的谦语。
D项,“令堂”使用错误。令堂,是敬辞,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故选C。
24.《红楼梦》塑造了青春少女的群像,《三国演义》塑造了乱世英雄的群像,《论语》塑造了孔子师生的群像。请从这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用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所选作品中人物群像的赞美。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③感情真挚,有文采;④ 不少于120字。
【答案】【示例】走进《红楼梦》,我认识了你们——一群花样年华的女孩子:喜欢你——像阳光一样灿烂爽朗,爱咬舌头喊“爱哥哥”“林姐姐”的湘云;喜欢你——像贵庭牡丹一样雍容华美,温柔平和地关怀身边每一个人的宝姐姐;也喜欢你——像一朵艳丽却带刺的玫瑰花一样,外表看似刻薄、实际善良热情的晴雯…… 你们单纯、美好、善良、多情,虽然命途多舛,但却给我的文学世界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析】
【详解】本题既是考查名著阅读和微写作的能力。这类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写作时要能准确把握名著作品中的人物特征,选择符合抒情意向的人物经历,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肯定其意义与价值(或反思),能够通过对人物的抒情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得体。题干要求“请从这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用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所选作品中人物群像的赞美。”所以本题注意人物必须来自《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论语》,这三部名著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群像,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结合名著分析写作,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同时注意字数不少于120。比如,走进《红楼梦》,我认识了这群花样年华的女孩子:如芙蓉一般,天生爱哭、喜欢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像阳光一样灿烂爽朗、可爱美丽的湘云;与荼蘼花一般为人低调、稳重厚道、不与人争的麝月;如牡丹一般华美温柔、关心他人的宝钗;像玫瑰花一样,美丽带刺、但善良热情的晴雯等等。这些美好可爱的少女们给我们带来许多想象与感触。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的吕布;“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能说出“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之言的张飞;如“麒麟”、“鸾凤”一般,从容不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的大将张任等等。再如《论语》中的师生群像:博学多才、勤奋不倦、心胸开阔、善于引导弟子的师者、智者、仁者;豪爽率直、淳朴真诚的子路;机智聪颖、善于思考的子贡;淡泊睿智,具有独特人生智慧的颜回……考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语言的表达运用。
【点睛】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1)全面审清题意。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2)把握材料。微写作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个场景,让考生进行描述,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一幅或多幅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写评论,谈看法?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悍。微作文重在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项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就要求内容要精悍。首先要有鲜明的灵魂,紧紧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切忌无中心、言不由衷的拼凑式;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给人明快清晰之感,避免“杂乱无章”;再次是语言精练,杜绝废话。(4)注意体裁特点。描写性的微作文往往是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某方面的片断等,写好这类文段,就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片断,达到“特写镜头”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说明性的微作文,或要求介绍画面,或说明某种事物,或介绍某种方法,或简述某个过程等,写好它关键在于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再围绕这个特征,适当地动用几种说明方法,处理好说明顺序,做到条理清晰。议论性的微作文常常是结合材料,谈看法、谈感想、谈体会,不外乎从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锤炼出观点,在文中这个观点必须鲜明,不宜大而 杂,然后联系实际析理,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5)结构完整。微作文的特点在小,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何种体裁,一般结构应是完整的,而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就不允许有拐弯抹角式的开头和绵绵不绝的结尾,开头要明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这样就能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注意好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快速写好一篇短小而精悍的文章。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变化无处不在。
2020年,你的生活有何变化?你注意到身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
  请你以“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 角度自选;②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确;③ 不要套作或抄袭,不要泄露学校和个人的真实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国家变化之我见
你问我的祖国在何方,那我会骄傲的告诉你。世界的东方有位巨人,那位巨人就是我的祖国;世界的东方有一只雄鸡,那只雄鸡就是我的祖国;世界的东方有一条长龙,那条长龙就是我的祖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造就了华夏悠长的文明,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哺育了英雄的中华名族。秀丽多姿的山水,肥沃的华夏大地,让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创造出灿烂的东方文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灾多难但是勇往直前的民族,祖国成长变化很快,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更美好。
2008年五月十二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在这场毫无预知的灾难中,无数民众被深埋瓦瓦砾中,百姓无家可归,山河在动摇,天地在哭泣,是我们的国家,用她的坚强,用她的智慧,用她的勇敢,为她的儿女减轻悲痛,鼓起生活的勇气,扬起前进的风帆。我们的国家帮助灾区共建美好家园,共同谱写民族大团结的伟大诗篇。
当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古老而文明的中国点燃的那一刻,中国的百年梦想实现了,梦想在这里交织,心灵在这里交汇,文明在这里交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国家正在强大,变的越来越有国际地位,大放异彩。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祥和的气氛。病毒感染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抗击疫情不仅是政府部门和医护人员的事情,更是每一个个体的事情,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战胜疫情,我们是一个休戚相关、有机互动的命运共同体。国家在这次战役中为患者免费治疗,在国外疫情爆发的时候,体现大国风范。中国在发展,中国科技在进步,中国率先研究出试剂盒,提高了疫情诊断效率,这也体现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变化是非常迅速的。
习主席说:“现在是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动力。”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的时代里,亿万中国人写下了奋斗篇章。这是一万多人脱贫、一百多个贫困县摘帽的喜人硕果,是复兴号的奔驰大地,是港珠澳大桥的跨越沧海,是嫦娥四号的九天揽月,是北斗系统服务全球的壮丽画面,是南仁东先生深入贵州、秦玥飞穿越乡间的一步步脚印,是大江南北一个个勤劳的身影,千门万户里飘出的幸福笑声……新的时代里,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狂风雨疾的时刻,但是无论是晴还是雨,我们从未懈怠,从未退缩。奋进是国家的姿态,是中国的姿态,是我们的姿态。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强大,我们将继续肩负使命,砥砺前行,不忘先辈的付出,感恩当下的美好,展望无限的未来。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从题目要求中可以看出以“变”为题目,解读材料,可以写个人生活的小变化,也可以写身边的变化,还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哪种变化,都要写到“变”,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体现变化;现在的发展突飞猛进,变得越来越先进,国家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国际范,这也是变化。考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作答。
立意:
1.时代的进步   
2.祖国,你是我的骄傲   
3.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
4.生活因变化而精彩
素材:
1.现在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来说,多少年前手机还未普及,出产的也仅仅是单位体积质量巨大的“大哥大”,它的主要功能也就只有打电话,而且携带也十分的不方便。现在呢?下到几岁的小孩,大到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都能够简单的使用智能手机。手机的功能也变得十分强大,玩游戏、看书、看新闻……更能一应俱全,真可谓是“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从悄然发展,信号甚至刚开始时还不是特别的稳定到现在全球大部分的地区都几乎覆盖上,人们使用也随之变得更加方便。人们更加依赖手机的强大功能,它慢慢地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式因为科技的发展,才有了智能手机的诞生,只能手机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生活。
2.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存在使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状物”,将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块儿,时事及时播报,往往顺着“一条线”延伸过去,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仅仅通过互联网仿佛就能与整个世界“相知相识”,做到即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易知晓天下事。也正是因为这种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就这么被联系起来,社会也随之联系起来。若是从前,谈何做到?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并且切实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有如此盛况,是科技改变了生活。
3.有了互联网开辟的道路,电商也随之兴起,从跑到实体店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到现在,呆在家,拿起手机刷刷点点,挑选到满意的商品,就可以直接上线交易支付,接着什么也不用再做,只需要待在家里等快递员“叩叩”的敲门声就可以了。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从一定要外出购物,到居家挑选心仪的商品,,等待送货上门,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改变。
4.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土,有着有口皆碑的中华文化,有着饮誉海外的“四大发明”,有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壮丽的北京故宫,无与伦比的苏州园林,还有丰富的宝藏和秀丽的风光……五千年的历史,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现着祖国母亲饱经沧桑的脸和那坚强不屈的身躯。 为了祖国的光明和富强,不知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使祖国挣脱铁链,获得新生;又有多少爱国志士,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曾是先辈们的豪言壮语,面对破碎的河山,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赴后继,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5.五十多年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祖国,我真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结构:本文开头运用排比引出了祖国在发展,提出论点:祖国在变强大。然后列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写出了祖国担当;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展,写出国家变得强大;疫情的爆发,写出科技的发展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是国家的变化发展很快,我们作为新的一代,要砥砺前行。文章结构清晰,思路清楚。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