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第九单元溶液(含解析)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第九单元溶液(含解析)

第九单元2020年中考化学专项训练方案(含分析)

第九单元 溶液
一、单选题                                                               
1.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干燥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了
B.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C. 溶剂质量减小了
D.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2.2017年6月30日5时07分,新疆新源县与和静县交界地带发生6.6级地震。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防疫人员通过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该含氯消毒剂为不饱和溶液。下列对不饱和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浓溶液
B.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C. 一定是稀溶液
D.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5.20 ℃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升温到50 ℃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由这一过程可知(  )
 
A. 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
B. 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 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
D. 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6.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7.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100 g,下列操作错误的图示是(  )

A.
B.

C.
D.
8.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在常温下都是液态的是(  )
A. 蔗糖水
B. 碘酒

C. 酒精溶液
D. 高锰酸钾溶液
9.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是102.5 g
B.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20 ℃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
D. 将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10.向t℃时饱和的Na2CO3溶液中加入ng无水Na2CO3,会析出mg Na2CO3·10H2O,则(m-n)的值为(  )
A. 饱和溶液失去水的质量
B. 饱和溶液失去溶质的质量
C. 饱和溶液失去水和溶质的质量之和
D. 其数值为0,即溶液质量不变
11.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 水银
B. 碘酒
C. 石灰浆
D. 甘油
12.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 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 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13.10%的KNO3不饱和溶液100 g,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下列方法中,最可行的是(  )
A. 再加入12.5 g KNO3溶解完
B. 再加入10 g KNO3溶解完
C. 再加入100 g 10%的KNO3溶液
D. 恒温蒸发掉45 g水
14.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白糖
B. 白醋
C. 食用油
D. 食盐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工业生产中都可以使用硬水
B. 草木灰与氯化铵混合施肥
C. 洗洁精能除去餐具的油污
D. 回收地沟油,用作食用油
二、填空题                                                          
1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水里的不溶性杂质可以通过______的方法除去。
(2)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均可以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3)75%的酒精溶液是医疗常用的消毒剂,该溶液的溶剂是______。
(4)洗涤剂能使油污在水中分散成细小的液滴,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17.在以下空白中填写有关编号。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将味精溶于水中得到________,粉笔末放入水中搅浑得到________,将水放在油锅里用力涮洗得到________,粉刷墙壁的石灰搅拌后得到________,石灰浆静置后上面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
18.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下图实验中,当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为6 mL时,试管2中气体体积约为________mL;电解时往往要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20%的NaCl溶液来选种。现将300 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0%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3)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 g水的A、B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20 ℃________t℃(填“>”“<”或“=”)。
 
20 ℃时,对A试管进行如下操作,最终A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加少量水
b.加入少量甲物质
c.升温到40 ℃
d.蒸发部分溶剂,恢复到20 ℃
e.加入少量40 ℃甲的饱和溶液,恢复到20 ℃
19.漳州小吃手抓面,制作时要用到大树碱,大树碱的主要成分是K2CO3。为了测定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小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托盘天平称取10 g大树碱样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如图所示,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
(3)把大树碱样品和水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大树碱完全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配好的溶液中逐渐加入CaCl2溶液,生成1 g沉淀(假设大树碱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K2CO3===CaCO3↓+2KCl)。计算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文同学在配制好溶液后,发现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计算出的大树碱K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0.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末(均为纯净物),已知它们可能是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某学生的鉴别实验过程记录如下:
步骤1:取A、B、C、D四种白色粉末各一药匙,分别放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蒸馏水2 mL,振荡后静置。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只有盛放A的试管中液体呈蓝色,其他均呈无色。
步骤2:继续向盛放B、C、D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只有D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其他均无明显变化。
步骤3:将步骤2盛放B和C的试管中固体滤出后,向滤液中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
请根据该学生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1中“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与该学生预测的“只有一支试管中有固体存在,其他试管中均为澄清溶液”的现象不同,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3中,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学生的实验,请选择下列①或②中的一个问题回答:
①四种白色粉末均已一一鉴别出来,分别是________(写代号及其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②四种白色粉末只能部分被鉴别出来,分别是________(写代号及其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对尚未鉴别出来的物质,请设计实验进行确定,并填写下表。
 
21.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合格的生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其理由是溶液具有________。
22.将30 g甲、乙两种物质在t2℃时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如图所示。试回答:
 
(1)A试管中放的物质是________(填“甲”或“乙”),此时另一支试管中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保留1位小数),若将温度降至t1℃时,试管 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若要让试管A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可向烧杯的水中加入________(填序号)。
①硝酸铵 ②氢氧化钠 ③氯化钠
23.某蔬菜工厂欲配制无土栽培植物营养液,所用原料如下:(NH4)3PO4、KCl、NH4NO3、(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 149、74.5、80)。如图是1 000 g植物营养液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标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配制1 000 g该植物营养液需要的(NH4)3PO4和NH4NO3的质量的计算式。
(NH4)3PO4________。
NH4NO3________。
(2)技术人员为了测定某次所配制的营养液是否符合标准,取400 g所配营养液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2%的氯化钡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0.180 g白色固体,请你通过计算确定该植物营养液中磷元素含量是否符合标准。[2(NH4)3PO4+3BaCl2==Ba3(PO4)2↓+6NH4Cl;Ba3(PO4)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1]。
 
24.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__。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A物质。
(4)t2℃时,将90  g A物质投入到100  g水中,得到A物质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5)t2℃时,将30  g A物质投入到100  g水中,可再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之变为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根据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钠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
(3)2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 ℃(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在20 ℃~30 ℃的某温度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x)相同,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低于20 ℃时,溶解度:a________b (选填“>”或“<”或“=”,下同)。
(2)t℃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均加热至40 ℃(a、b不分解,水分未蒸发),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________b。
(3)40 ℃时,将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27.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8.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温度不变溶质的溶解度不变,错误;B项,析出溶质后溶液仍为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C项,食盐水露置于空气中,水分会不断蒸发减小,正确;D项,析出溶质的溶液所剩溶液一定饱和,错误。
2.【答案】D
【解析】不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A、C错误;因溶液未达到饱和,所以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故B错误,D正确。
3.【答案】D
【解析】溶解度曲线图上,点的纵坐标就是相应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T℃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故T℃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A正确;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降温时溶质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变,B正确;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C正确;T℃时,甲的溶解度20 g,故T℃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
4.【答案】B
【解析】A项,t1℃之后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但是t1℃之前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错误;B项,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错误;D项,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33.3%,错误。
5.【答案】C
【解析】A项,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甲物质没有溶解完而乙物质溶解完;B项,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根据丙中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项,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是正确的叙述,由20 ℃时甲的溶解度小,可以确定;D项,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是错误的叙述,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都饱和时相等。故答案选择C。
6.【答案】A
【解析】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是X、Y从属Z中,而X、Y之间的关系是并列,A选项溶质、溶剂、溶液符合关系;B选项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是并列关系;C选项氧化物、单质、化合物各种关系不成立;D选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各种关系不成立,故答案选择A。
7.【答案】A
【解析】A项,实验室的药品有毒或腐蚀性,图中操作错误,错误;B项,取用液体时,注意:试剂瓶瓶口要紧挨量筒口,标签向着手心,图中操作正确,正确;C项,氯化钠溶解,用玻璃棒不断地进行搅拌,以加速溶解,图中操作正确,正确;D项,配制完的溶液装配贴签,防止变质、方便使用,图中操作正确,正确。故选A。
8.【答案】C
【解析】A项,食盐水是食盐的水溶液,故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溶剂分别为固体和液体,错误;B项,碘酒是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溶质、溶剂分别为固体和液体,错误;C项,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溶剂均为液体,正确;D项,高锰酸钾溶液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高锰酸钾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溶剂分别为固体和液体,错误。故选C。
9.【答案】D
【解析】A项,甲的溶解度是102.5  g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指明温度,错误;B项,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错误的,因为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0 ℃~70 ℃时,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大于70 ℃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错误;C项,20 ℃时,128.6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不是100 g,错误;D项,将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正确,因为甲在0 ℃~70 ℃时,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大于70 ℃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正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解:设原溶液共为xg,析出mg Na2CO3·10H2O后溶液为yg。
则x+n-m=y,
解得,x-y=m-n,
即饱和溶液失去水和溶质的质量之和=m-n;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项,蒸馏水是纯净物,错误;B项,碘酒是碘溶解于酒精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C项,石灰浆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错误;D项,甘油是纯净物,错误,故选B。
12.【答案】D
【解析】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项,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B项,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项,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正确;D项,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说法错误,因为在t1℃时,50 g水只能溶解12.5 g甲物质,错误。
13.【答案】A
【解析】如果采取加溶质的方法来实现,设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
 ×100%=20%,x=12.5 g
如果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实现,设需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则
 ×100%=20%,y=50 g。
A项,加入12.5  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项,加入10 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C项,加入10%的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0%;D项,蒸发掉45 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故选A。
14.【答案】C
【解析】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15.【答案】C
【解析】A项,硬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离子,如高压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可能会引发爆炸,错误;B项,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显碱性,与氯化铵混合会产生氨气,使肥效降低,错误;C项,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而能够随水流走,正确;D项,地沟油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不能再继续食用,可作为燃料使用,错误。
16.【答案】(1)过滤 (2)氢、氧元素 (3)水 (4)乳化
【解析】(1)过滤是一种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相分离的一种方法,故水里的不溶性杂质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2)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3)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水做溶剂,故75%的酒精溶液,水做溶剂。(4)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能够乳化油污,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17.【答案】(A) (B) (C) (B) (A) 氢氧化钙
【解析】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判断混合体系的类型,关键看分散物质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颗粒分散在水中。根据生活常识,粉笔末难溶于水,应该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味精易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油锅中的油与水形成混合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的;石灰浆则是固体小颗粒,以悬浊液的形式分散在水中。
18.【答案】(1) 3 增加水的导电性 (2) 450 (3) < c
【解析】(1)根据水的组成和电解水的实验可知当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为6 mL时,试管2中气体体积约为3 mL,电解时往往要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其作用是增加水的导电性;(2)现将300 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0%的NaCl溶液,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解题  ,300 g×25%=(300  g+x)10%,得到x=450  g;(3)由溶解度曲线和溶解情况可知,则20  ℃
19.【答案】(1)往左盘加树碱至天平平衡
(2)胶头滴管
(3)搅拌,加速溶解
(4)13.8%
(5)偏小
【解析】(1)指针偏右,说明左盘树碱样品小于10  g,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往左盘加树碱,至天平平衡;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3)溶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4)设碳酸钾的质量为x
 
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 ;
(5)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溶液中溶质偏小,质量分数偏小。
20.【答案】(1)取用固体过多(或加水量较少,或固体未能完全溶解)
(2)两支试管中均出现白色沉淀,B(或C)中产生的沉淀多,而C(或B)中产生的沉淀少
(3)①A是CuSO4 B(或C)是K2SO4 C(或B)是KCl D是CaCO3
②A是CuSO4D是CaCO3
 
【解析】(1)上述药品只有CaCO3不溶于水,当四支试管中中均看到有固体,可能是因为溶剂少而固体多,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溶剂下达到饱和;
(2)根据信息,硫酸铜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所以可判断A为硫酸铜,而能够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只有碳酸钙,所以可以判断D为碳酸钙,则B和C可能为K2SO4或KCl,由于溶液中混有了硫酸根离子,所以向试管中加氯化钡溶液,B和C中都会产生白色沉淀但是硫酸钾中含有的硫酸根多,所以产生的沉淀也多;
(3)①根据(1)的解答可以知道A为硫酸铜,而D为碳酸钙,步骤3中加入氯化钡,则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硫酸钾假定为B,剩余的C为氯化钾;
②根据(1)的解答可以知道A为硫酸铜,而D为碳酸钙,而B和C无法断定,根据硫酸盐及氯化物的性质可以利用氯化钡溶液来进行鉴别,注意为了保证加入的固体全部溶解,应该加入足量的水。
21.【答案】不会 稳定性
【解析】根据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来分析 , 不会。氯化钠注射液属于溶液,而溶液是均匀、稳定的。
22.【答案】(1)乙 饱和 23.1% 有固体析出 (2)②
【解析】(1)根据物质A、B溶解的情况,A物质有固体剩余,结合甲、乙两物质在t2℃时的溶解度,甲>乙,故A试管中放的物质是乙,由于甲的溶解度刚好是30 g,故将30 g甲物质在t2℃时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23.1%,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若将温度降至t1℃时,试管 B中的现象是有固体析出。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在t2℃时,若要让试管A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可向烧杯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因为它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故选②。
23.【答案】
(2)符合标准
【解析】由于在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则某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该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则根据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为 。
(1)从图中不难看出,1  000 g营养液中氮元素是0.240 g,磷元素是0.046 g,而(NH4)3PO4和NH4NO3都含有氮元素,磷元素只有(NH4)3PO4含有,因此首先根据磷元素的质量求出磷酸铵的质量。
(NH4)3PO4的质量为
 
(2)根据题意不难得出,生成的磷酸钡沉淀的质量为0.180 g,根据元素的质量守恒不难看出,生成的磷酸钡中磷元素的质量应等于400 g营养液中磷酸铵所含的磷元素的质量,即可确定该营养液中磷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24.【答案】(1)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A物质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4)饱和 150
(5)再加20 g A或降温到t1℃或恒温蒸发40  g水
【解析】(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P点表示的意义是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曲线最陡的是A曲线,平滑的是B曲线;所以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溶解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物质A,即A的溶解度减小得多,所以析出的就多;(3)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4)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即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 A物质,t2℃时,将90 g A物质投入到100 g水中,得到A物质的饱和溶液,且只溶解了50 g,所得溶液质量:50  g+100 g=150  g;(5)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可再加20 g A物质投入到100 g水中使其饱和;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故可以降温到t1℃,使其饱和;或者t2℃时,计算30 g A物质饱和所需要的水分为60 g,故可恒温蒸发40  g水使其饱和。
25.【答案】(1)35.8 (2)增大 较小 (3)不饱和溶液 (4)36.0~36.3
【解析】(1)根据表格可以看出,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8 g。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3)2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 ℃(不考虑水分蒸发),此时其溶解度是45.8 g,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在20  ℃~30 ℃的某温度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x)相同,x的取值范围是36.0~36.3。
26.【答案】(1)< (2)= (3)加入a这种溶质 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解析】(1)当温度低于20  ℃时a曲线在b曲线下边,所以当温度低于20 ℃时,溶解度:a<b;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因为t℃时a、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均加热至40 ℃,溶解度都变大,溶质和溶剂质量都没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还是相等;
(3)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可以用加入溶质和蒸发溶剂的方法,因为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也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实现。
27.【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106  g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4.4 g,所以当加入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可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NaCl溶液,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NaCl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质量为y
 
100∶44=x∶4.4 g,x=10.6  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17∶44=y∶4.4 g,y=11.7  g。
又由于反应后溶液质量=10.6 g+95.8  g+106 g-4.4  g=208 g。
(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28.【答案】(1)65% (2)40% (3)28.87%
【解析】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1)x=13  g,W= ×100%=65%
(2)y=32.2  g,W′= ×100%=40%
(3)z=19.6  g,W′= ×100%≈28.87%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