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孩子 新闻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体验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体会

普通高中历史课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人类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

通过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培训和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有了如下的认识。

首先,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将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值得提醒的是,课程目标明显不同。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建立;第二,历史知识的积累;第三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第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和理解;第六是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第七,应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

其次,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增强历史意识,吸收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视,也突破了以往对政治教育的关注。此外,在每个学习模块和学习主题下,每个学习内容都有特定的目标,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他们所学的历史内容,还可以了解他们应该学习的程度。这样,课程目标清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分为三个模块:历史一、历史二和历史三,其中包括25个连接古今中外的研究课题,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选修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重大改革回顾、现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论、探索历史奥秘、世界文化遗产收集。学习模块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也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并及时调整,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模块的设置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确定了主题教学体系,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首先,注意社会进步。例如,必修课《历史二》(History II)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必修课历史三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贴近时代,有所侧重。为了帮助学生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必修历史不仅弥补了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没有古代世界历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历史内容的比重,约占高中历史课程总内容的40%。第三,要及时反映历史研究的新动向和成果,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如重视政治史的内容,强化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第四,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体验的联系。例如,关注社会生活是当代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必修课中增加了“中国现代生活的变迁”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感受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第五,在课程理念上,注重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是指从世界的高度理解世界历史、国际社会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邓小平早就说过,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成就和不足,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世界历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历史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高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学习世界近现代史,高三安排选修课学习中国古代史。可见,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是分开研究的,新课程结构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基于“古今贯通、中外贯通”的原则,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并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高中教学体系。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当学生分析问题时,他们可以把目光放在世界的高度,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理解。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视野下,只有将中国历史之舟放在世界历史的海洋中,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来理解和分析历史,才能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高素质人才,既有合作的理念,又有面对世界各种挑战的能力,实现互补竞争。

第六,在教学评价方面,《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体现灵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探索了一种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公平、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教师积极进取、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的多样性不仅限于学生和教师,还包括学校、家长和教育当局等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是多样化的,不再局限于知识和能力,还包括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样,包括学习档案、历史著作、历史作品、历史考察、考试等。,并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入日常生活活动中,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新课程也给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的问题。虽然我没有在一年级进行过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但是从与一年级的一些学生交谈和参与一年级历史的批改来看,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这些学科中,内容的衔接是重叠和重复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比较初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来寻找内容的异同。对于初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我们所学内容的深度和亮度,对于初中没有学过的内容,我们应该适当地给学生补课,补充内容以方便学生深入学习。这增加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其次,新课程教材打破了原有的通史体系,在反映新的历史观、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容易给学生一种知识碎片化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观念的形成。同时,这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是世界通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全球发展的脉络,掌握全球体系下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帮助学生全面、完整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因为这是世界的通史,学生们在学习中必然会有一点趣味,只知道一件事而不知道另一件事。特别是对于古代史的研究,如果学生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就不能在一堂课上讲清楚,比如分封制的理解。然而,如果学生不彻底理解一个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积累越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会受到越大的影响,学习历史的压力就会越大。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清晰的理解,教师的教学任务将会增加,学生应该在课后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扩展他们的知识和积累基础知识。同时,学生不得不面对其他学科的新课程,他们的负担会更重。如果你这样学习,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如何提高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新课程将面临许多问题。然而,在适应形势变化的同时,历史教学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上不断探索。通过讨论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可以提高历史新课程的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实现历史带来的无限魅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爱孩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